不得不再次说起茜雪——
这个神秘的大丫头,是和鸳鸯、袭人一批长大的,比晴雯资历还高,在全书第八章【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的后半段,因为一杯茶,惹怒了宝玉,惊动了贾母,随后,她就从书中消失了。
脂砚斋言之凿凿:“此后狱神庙方见正文”,半阴半阳一句话,将好奇者引入了迷雾。这个人物到底还能翻起什么花样?值得脂砚斋为她落笔?
脂砚斋的话,从来都是半真半假:
你以为他在说茜雪会来探狱,那就正好上了他的当:茜雪所映射的人物,将被完全的抹去。
但他又没有说谎:因为此后【宝玉】被囚禁狱神庙的时候,茜雪的确会出现,但真的是探狱吗?
这样一个情节,又有何意义呢?
我更愿意相信是她与宝玉一起身陷囹圄,不离不弃相守数年,却在大雪夜精神恍惚走出室外,最终凄凉冻死于庭院里井台边。
到第二天天亮被发现时,已被大雪埋住,只有一片茜红色衣角外露。
不过,这时候她的名字,叫薛宝钗。
【贾宝玉】对她的【歉】意,即便七月飞雪,也难比其惨痛。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人去楼空,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芙蓉女儿诔》向来是被看做晴雯黛玉的悼文,却始终忽视其中【镜分鸾别】、【带断鸳鸯】、【檀云折齿】的指向,只能是结发妻子,真正喜欢摆弄【七夕之针】【五丝之缕】的,也只有宝钗。
当然,《芙蓉女儿诔》更不是悼宝钗的,《芙蓉女儿诔》悼的对象主要是代表【宝玉】心中政治理想的【神女】,林黛玉正是这一部分的灵魂,而宝钗,是爱情的那一部分。
历史上的皇太子胤礽的太子妃瓜尔佳氏,死于一七一八年七月,并非雪天,相反却是荷花盛开之月,此前在咸安宫,瓜尔佳氏前前后后陪着胤礽度过了近十年幽禁生涯。
如同四大家族的王家,历史上的瓜尔佳氏声势显赫源远流长(关晓彤就是这一族),是真正王公之族。
但太子妃所属这一支,祖上却曾做过明朝的官员,并改了汉姓石,后来也是以汉军的身份回归于皇太极时期,所以太子妃瓜尔佳氏,又称石氏。
薛家在《红楼梦》中只是皇商,非“王家皇家”,因此和林黛玉一样,可被归为【绛珠】,但其祖上又是紫薇舍人——赢得选秀对于【薛宝钗】而言,不过是从哪来又回归到哪去而已,薛姓,自然也不过是个如“石姓”一般的马甲。
史载瓜尔佳氏【贤淑,恭孝,宽和,深得康熙帝赞誉。】她死时,太子尚在幽禁,无人敢撰写祭文,还是康熙破例,令翰林院撰写,并按照皇太子妃、高于亲王的规格给她治丧,以至于连隆科多这样的重臣,都要给她穿孝。
因此,除了秦可卿的葬礼之外书中另一场重大的葬礼,所谓“老太妃”的葬礼,恐怕其实就是她的葬礼。
粗看,作者似乎是把所有情感和爱恨,都倾注到了和【林黛玉】相关的描写诸如【共读西厢】【黛玉葬花】【秋窗风雨】【芦雪联诗】【中秋联句】【可卿出殡】上,真正属于薛宝钗的精彩场面,并不算多,其实是刻骨之痛,无法下笔。
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扑蝶】这样隐喻性极强的场面,也是以最平淡的笔触写出,没有一颗共情心,绝对难以品出其中之味——
宝钗扑蝶——绝不是什么棒打鸳鸯的意思,而是劝谏【宝玉】要面对现实。
怒比杨妃——劝谏宝玉不要沉迷女色情欲。
曲解寄生草——劝谏宝玉识人不要只看表面清浊。
诗咏螃蟹——劝谏宝玉接待臣子要言行谨慎。
不一一说明。
而最最平淡如水【比通灵】场景,则融合了【宝玉】对于新婚换誓合卺夜的甜蜜和幽禁咸安宫后相濡以沫的双重回忆。
这其中的悲痛交织、悔恨莫名,我想,只能用【大音希声、大悲无泪】来形容。
现在,回到茜雪,她正是在【比通灵】之后就被赶走了——或许是作者想说:
【薛,如果当初你不曾留在我身边,如果你早在一切发生前就已离开,那该有多好。】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却又是李商隐的残荷之咏。
推荐相关:爱新觉罗·胤礽,留得残荷听雨声
写下《锦瑟》时,李商隐时年四十五岁,离他走到人生终点,还差一年。
一七一八年,清皇太子妃瓜尔佳氏薨,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时年四十四岁有余,离真正的五十弦,也仅差五年,离他走到人生终点,还差七年。
或许,就是在这七年当中,他写下了巨著《红楼梦》的最核心部分。
附:爱新觉罗.胤礽的诗词(虽然水平较为参差,但从这几首看,还是相当有灵动之才的)
上苑观灯
刻漏迟银箭,燃灯烂玉京。
凌空珠作树。不夜火为城。
盘鸭轻秦制,蟠螭陋汉名。
尧天星斗丽,长照万方明。
塔山
朔吹盈川谷,萧萧动羽旄。
草枯迷兔窟,水急脱鹰绦。
箭落寒云重。山鸣画角高。
菩萨顶叠月
山川皎结一时匀,始信空王道力真。
蓬海三千皆种玉,绛楼十二不飞尘。
侵衣夜色浑疑昼,遍座寒光未觉春。
总为神圣微瑞应,万年有道福骈臻。
西嘶说红楼,原创不易,请勿搬运
更多文章,请账号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