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样的人会爱上这个时代?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创造时代,一种拥抱时代,一种抗拒时代。前两种人,因为能从时代变迁中获得巨大的红利,所以肯定会爱上这个时代。
古典老师的新作《跃迁》,其主题很有意思:如何利用时代和社会规律放大个人努力的书、实现飞速进步。
此书起源于作者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很多人都在努力,最终取得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
我们都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古典老师却说,努力虽然不可少,然而自己埋头努力的效果,远远比不上既努力且能借助时代大势的人。
前者称为“精进”,而后者叫作“跃迁”;前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者则可能是“一分耕耘、十分收获”。
物理学家、《万万没想到》的作者万维钢如是评价此书:
书中有英雄式的成败经验,有科学家的严格研究,更有古典老师从第一线获得的洞见。书中思想代表了时代的最新见识。倘若有人不了解这些思想,想要跟了解这些思想的人竞争,岂不是非常吃亏吗?
我们且来看书里都有哪些可能颠覆我们思想的干货吧。
2
我自己阅读,是从第四章“破局思维”读起的。因为作者说,这是全书最烧脑、认知难度最高的章节,但又是全书的“内功”所在。
破局思维,本质上在讲“系统思考”这个概念。此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一个人能看到的更多、更大、更长远的系统,他看世界越透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上升一个台阶。
书中讲到“减肥”的例子,我们一般的认知是:想要减肥,关键是少吃。
但实际发展的结果往往是: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然后,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其实,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用“少吃”这种降低新陈代谢的方式减肥,其实和目标背道而驰。
真正健康的减肥方式是提高新陈代谢,让消耗量大于输入量。
比如,多吃营养均衡的食物;多运动,提高肌肉含量会加速新陈代谢;多睡觉,睡眠其实能加速新陈代谢,非常利于减肥。
这个例子本身未必重要,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的变换,却至关重要。
因为,少吃——减肥,代表一种线性思考的方式:做了一件事,就能达成某个效果。
但它的问题在于“按下葫芦浮起瓢”,做了一件事A(节食),看似达到了某个效果B(减重),但实际上同时也影响到了另外一件事C(降低新陈代谢率)。
如果实际上C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你却从未意识到,那就只能在A—B之间打转,不断“轮回”,却从未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是“线性思考”的弊端。
相对于线性思考,“系统思考”的方式,因为一开始就尝试去发现多个事物之间更大、更完整的互相作用规律(比如同时看到了ABC以及其如何相互影响),所以能够俯瞰全局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也可以用系统思考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努力和成就的关系。
我们有意无意地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就。这种“努力——成就”的思考,就是一种线性思考。
而实际上结果可能会怎么演变呢?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分析得到:
埋头努力——意识不到自己身处飞速变化的时代——没有登上时代的高速列车——落后——误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继续埋头努力。
天哪!我们平素最推崇的努力(主要指对时代很钝感的“埋头努力”),在这个变化极快、差距迅速拉开并持续扩大的时代,竟可能成为我们落后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识别原先将我们困在其中的旧系统,停止在旧系统之内的努力,跳出旧系统,并在新系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困在旧系统中,就像开手动挡汽车,如果只会踩油门而不会换挡;当你意识到自己还能换挡,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系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用换挡配合油门”。
书中也用了精彩的系统思考剖析了“勤奋”这个主题,比如这段振聋发聩的话:
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的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的勤奋靠选择目标。
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低层的努力;还有一部分人着迷于中间层;其实很多力道,应该用在最高层(选择目标)。
如果最高层的目标选择错误,中间层方法论的效率再高,最低层的努力再多,都没戏。正如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说的:
你想到楚国去,但如果方向不对,你的马越好、路费越多、马车夫越善驾,你离楚国就越远。
既然选择目标那么重要,那为什么很多人依然乐于在战术上勤奋,而在战略上懒惰?
因为战术上的勤奋很容易执行、能快速见效,这很符合人性;但战略上的思考很难、需要从原点出发思考,还可能会升到人生层面、哲学层面,是反直觉、反人性的。
就像背一个单词 apple 很简单,但要想清楚“学习英语能如何服务我的人生目标?”,可就难多了。
3
从目标和努力的关系,我们又可以过渡到书中讲的另一个很有启发的概念:“问题树”和“知识树”。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有知识焦虑,觉得不拼命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那究竟该学什么?从哪里开始?又是一个愁死人的问题。
古典老师在书中巧妙地用“问题树”和“知识树”这对概念,破解了我们的知识焦虑。
其实想清楚了也很简单:世界上的知识千千万万,而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人生大问题就那么几个。
提升自己提出优质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问题体系(问题树),然后基于自己真正关心的优质问题来学习,即使知识之树再枝繁叶茂,也不会困扰到我们,因为自己的问题树,就是最好、也是最贴合自己“原点”的筛选机制。
所以,放弃过去那些古板、低效的基于“学科”或“知识体系”来学习的思维方式吧,只有基于问题的学习,才能让我们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4
讲完了“问题树”,我们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这个时代,有了问题之后,又该如何学习呢?
书中用精彩的“联机学习”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答案,显然更加重要、更加高效。
打个比方,我们打牌时,如果只能打自己手里的牌,局限性就很大,拿到差牌就认了,只能慢慢等来一手好牌再打,但这显然很低效;
试想,如果规则允许你和牌桌上的其他人换牌,甚至和其他牌桌上的人换牌,立刻凑成一副好牌的机会是不是大很多?
联机学习,就像在“规则允许换牌”的地方打牌。比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基于自己的问题,学习知识,打磨出第一个知识模块(作者成为“知识晶体”);
2 把这知识模块抛出去,抛到你信任的、活跃的、认知能力高的伙伴群中,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其实,个体的学习再快,也只发生在一个个体之中;但如果一群大脑互联形成网络,“认知”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分包,你甚至不需要懂,只要知道谁知道就好。
不难发现,当一群相当的大脑互联,会变成一个“知识量、理解能力升级”的集体。这个集体的能量级别,岂是个体如何可能企及的?
作者自己也说,《跃迁》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就是他自己联机学习的结果,很多闪光点,都是他抛出问题、抛出自己的知识模块后,从一群具有很高认知能力的朋友那里换回来的。
5
刚才和大家涉猎了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读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全书的主题:如何利用规律放大个人努力?
其实,时代和社会规律是一个巨大的杠杆,个人努力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当然依然是必要因素),只有把个人的努力放在时代规律的杠杆上,才能实现跃迁。
最后,回过头再看本文开始时引用的万维钢老师对《跃迁》一书的评价:
书中思想代表了时代的最新见识。倘若有人不了解这些思想,想要跟了解这些思想的人竞争,岂不是非常吃亏吗?
所以,你是希望成为拥有这些思想的人?还是希望成为他们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