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前的叨叨絮絮:笔者北京大学理工科硕士一只,读书期间,创业两年,未遂。希望把自己的创业经历记录下来,具体点,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失败经历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感悟和现象,希望能为长江后浪们起到一点借鉴的作用。在这里,我只讲心得体会,只讲自己的经历,不谈投资人宣扬的那些大道理,讲再多的道理,熬制再多的鸡汤,你仍然也未必能过好这一生、未必创业能成。
First Update:2016.10.07 Latest Update:2016.11.13
创业起航(2)
转移“战线”
转眼间大学四年,本科结束,保送到北京大学,之前从未想过离开电子科大,也从未预料到自己在专业460人自己竟然是第2,虽然对本科的院校有深深的不舍,而且电子科大在行业内的口碑也非常好,但是面对清华北大的诱惑,怎么能不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眼。
2013年到了北大之后,发现这里的氛围不再是之前的浓浓科技氛围,转而代之的是一个思想更加开放,人文感更强的环境。
为了能够更加融入这个新的家庭,不出意外的,我加了研究生会和社团,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应该说还是研究生会的创业部,这是我加入北大后加入的第一个学生组织,当时想的就是在这里面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部门里面,对我影响深刻的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创业部的部长,张晨昊,作为大一辈的师兄,他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做事利落,思路清晰,安排得当,可以说他是我刚来北大想要学习的第一个人。第二个是叫做曾凡新,我们叫他小新,学习生物的大博士,思路特别活跃,为人处世上也很得当,处理事情上也能做的恰到好处,做科研更是走在科技的前端。第三个,就是赵亮了,后来成为了我的合伙人。
再次失败的“商贩”
可能加入创业部的人都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创业想法的人,所以,都比较活跃。在有一次聚会的时候,小新提出来做口罩的想法。北京这个霾啊,实在是大家面对的一大难题。市面上的口罩基本上市供不应求的状态,跟这些普通的口罩比,我们肯定是没得的竞争优势的,那就只能搞点情怀的东西了。
北大清华专属定制口罩,因为当时我们看到带有北大和清华Logo的棒球服满校园都是,大家还是对自己的学校品牌有很强的认同感,再加上北京的雾霾挥之不去,我们当时算了算,有得赚,做!
我们六个人,一人哪了500块钱出来,凑了3000,作为启动资金,我跟另外一人负责货源信息。货源也没别地了,就阿里巴巴上找吧,我开始挨着一家一家打电话,让我们惊奇的发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比我们想想的还要严重,出现了下面几个情况:
1、很多小厂都断货了,刚刚打过去一说明情况,人家就说“不好意思,我们不接新客户的单子的”
2、一问起订量,1万起,这一听就吓坏了我们,我们不敢出这么多货啊
3、不给做二次加工,只能拿他们的现货
最后,终于磨破了嘴皮子找到一家愿意给我们200个样品的小工厂,¥5.00一个,当时跟我一起负责货源的人长了一个心眼,要求货到付款,当时吵吵了很久,意思就是好心给你们发这么点货还要货到付款,巴拉巴拉,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我们的请求。
很庆幸,是货到付款,我们一开箱,傻眼了,这叫什么质量啊,完全就是一块破布,我们拒收了,快递给退回去了。
光就货源就折腾了好长时间,在货源紧俏的情况下,我们小资金根本撬动不了这个市场。另外,那时候,我们当时正处在一个口罩认知转变期,刚开始大家戴的都是那是两层棉布之间夹过滤网的,我们定的货也是这种,那个冬天突然大家都在说这种口罩是骗人的,朋友圈各类揭穿真相的文章,逐渐的大家才知道3M的那种白色的才是真的能防霾的。
本着良心的态度,我们没有再去找这样的货源,但是眼看着就马上寒假,于是乎,未遂,卒。
将连载的文字整理了一个目录,目录会不断更新,如果喜欢,欢迎点赞,不见得写出多么深刻的话,还是前面的絮叨,只写经历,不熬鸡汤。点击下面的链接跳转到相应连载目录和下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