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有国内的,国外的,亚洲的,欧洲的。看了这么一圈儿,我觉得最值得聊聊的就是严歌苓的这本《小姨多鹤》。
思绪随着故事的深入被不自觉的拉扯着,我看着墙上的黑色时钟秒针安静的旋转着,表盘上两个金色不明字体表明了它的进口身份。这是爷爷从日本带回送给奶奶的礼物,结婚时打造的实木衣柜侧板上还留有定格在那一刻的树木纹理,表盘上的三根指针仿佛也在画着一圈圈的年轮,但增加的是奶奶脸上的皱纹,爷爷却失去了增长皱纹的机会。
80年代的辽宁抚顺还有一排排红砖楼,三家共同使用一个厨房的格局使得邻里关系忽远忽近。每户人家都没有秘密可言,对于大家好奇的事儿,总会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合理的解释。
阳光很暖,晒到后背上感觉痒痒的。天空篮的发绿,好像九寨沟的水底倒置在了距我4.5公里开外的头顶。云朵白的几近透明,它拉出一道美妙的弧线直抵山顶。
此时此刻我正在想念一位名叫“竹内多鹤”的女子,虽然我们素未谋面。
小姨多鹤,母亲多鹤,妻子多鹤,妹妹多鹤。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生活的这个日本女人身上有太多的头衔,原因很简单——战争。如果有人问战争会带给老百姓什么,那么灭族、丢弃、贩售等词汇一定不局限于此。
美国叙事家哈里·肖认为:现实主义小说要求有一个“历史化的叙述者”这其中包含进入故事空间与社会历史语境紧密相连,另一种是声音和心灵都具有历史意识,但只停留在话语空间中。严歌苓女士最喜欢的方式无疑是第一种,她极具代入感的叙述方式真实的展现了一段历史,我们熟悉的“大炼钢”“批斗”等特色主义形式毫无保留的被付诸纸上,使人无法怀疑其可靠性和荒诞性。
正因如此,我爱上了严歌苓笔下的竹内多鹤。
这是一位可爱的日本女人,对于日本女人的固化印象再次从严歌苓的笔下得到印证。待人有礼,低调谦逊,宽厚善良,乐于奉献等等。这是完美的女性形象,更是完美的妻子形象。
写到这里,我想谈谈当代中国女性。
我见过爷爷,但那时我还没有记忆。等我有了记忆,爷爷已经不在了。奶奶是我在模糊与清晰意识交织处的守护人。当她指着墙上的黑色方形物体告诉我这是“表”时,我看着她有点扯着粘液的嘴唇,白花花的假牙像是藏在水帘洞后边的宝藏。
“宝”
“表”
“漂”
我约莫那时候因为发不出“表”的这个音,嘴里也扯了不少粘液。只不过我那整齐的小门牙因为奶渍沁的比奶奶的假牙更白。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奶奶都笑着摸摸我的头,说以后可别是个“大舌头”。我知道什么是舌头,用力的把它吐出来,然后说“大,大”。
每天中午奶奶给我做饭吃,奶奶吃我剩下的。为了不让奶奶吃我的剩饭,我努力的每天都把饭菜吃干净。但是从来没发现这么做的结果是奶奶没饭吃。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已经成了一年级的小胖子。
放学回到家处处都是干净整洁的。屋里的家具不多,但精致光亮。冰箱里的食物也不多,但摆放整齐。
晚上吃完饭,邻居们会过来和奶奶拉拉家常,说说谁家的谁单位又发了白面豆油,谁家的谁好像离婚了。奶奶只是听,从来不发表看法。偶尔有人也会邀请她到楼下打打扑克散散步。但她从来都以“有事”而不去。在我看来,她的“有事”无非就是在家织织毛衣毛裤,因为这个问题我常常说她懒,奶奶只是笑笑。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我经历过孤独。
奶奶为了减轻我的孤独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爱着我,在我看来这是完美的女性形象,是完美的妻子形象,更是完美的祖母形象。现在看来,我童年时期的中国女人和严歌苓笔下的日本女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对于当代女性而言,相同点可以忽略不计。
首先我没有歧视,也没有什么主义,只是单纯的想说说感受。
对于男女关系,我既不倡导平等,也不鼓励谁高或者低于谁。这里面的杠杆就是“爱”。假如两人足够爱,那么不会有人考虑到平等及付出问题。在当前大环境下,我经常听到朋友抱怨的词就是“凭什么”。凭什么我做她不做,凭什么他买我不买,凭什么她玩我在家….我不知道凭什么,我也不知道不凭什么,但是听起来总是不舒服。
读《小姨多鹤》的过程中,站在读者的角度我经常想问多鹤凭什么?凭什么她的家人连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都没有?凭什么作为俘虏她要被人卖到村里做生育机器?凭什么她以小姨的身份扮演着妻子、母亲的角色?凭什么她回到日本之后又回来接走男人治病?
如果说前半生因为命,后半生就是因为爱吧。
与其说我爱多鹤,不如说是我爱她身上隐约出现的奶奶身影。
很后悔自己这么快长大。我自私的想,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爱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