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了,是一心陪着闹闹的时光。虽有些磨人,但更多的是欢笑。
上班一周了,又开启了白天阿姨带闹闹,晚上和周末我亲自带小家伙的模式。
经历了长长的一个暑假,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时不离开我的日子,闹闹颇有些不适应我的离开。原本我想着这学期直接让阿姨带闹闹在家里了,于我,那样上班更加专注些。然而也正是考虑到上述原因,我决定新学期还是带着阿姨和闹闹去学校。上午爸爸送他们到校,傍晚跟着我一起下班。白天的时光,依旧母乳,比之前额外加一些辅食。鸡蛋、米粉,儿童米饼,都在小家伙的辅食之列。
每次,我喂他、陪小家伙玩后,离开去办公室,闹闹本来玩得好好的,马上会变脸。常常是,自个儿爬到门边上,用手拍打着门,哇哇乱叫。他也不哭,就是哇哇叫个不停,表示,妈妈走了很不开心。听阿姨说,不仅我刚走时会这样,中途惦记妈妈了,他也会自己爬到门边上去拍打门,会嚎叫。应该是知道妈妈从这里消失的,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回来。
闹闹的这种不适应,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小家伙产生了“分离焦虑”。
现在正是萌娃开学季,“分离焦虑”是一个关键性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小朋友初进入幼儿园,孩子和家长都面临着凶猛袭来的“分离焦虑”的重大考验。处理得当,对孩子和父母都是成长,处理不好,可能会给孩子落下心理上的暗伤,也许他(她)一辈子都不忍与亲密的人分离。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分离焦虑不单单是入园才有的。宝贝很小的时候,其实就会表现出“分离焦虑”。不过是,入园因为是小朋友离开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分离焦虑会来得比较猛烈而已。
最早,大概会在宝贝四五个月的时候,开始会显得特别黏妈妈,或者认人。那时候他刚刚开始发现自己跟妈妈原来不是一体的,妈妈是会离开的,开始不安,希望时刻粘着妈妈。大多数孩子,晚上表现更甚。耐心对待、合理引导,当他确认即使妈妈离开,也会回来的时候,他开始安心好起来。
第二个小的分离焦虑发生阶段大概是在8个月之后。这个阶段的孩子,行动能力开始加强,慢慢地会爬行了,活动范围大了,也慢慢的开始懂很多事情。当主要照看者离开自己的视线,他尚且不能理解,以为是永久的消失了,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反应。
当然,这个焦虑,也是因人而异的,因养育环境而异的。没有固定看护人的小宝贝,相对就不容易出现分离焦虑。妈妈一人主要照顾,且坚持母乳喂养的孩子,对于突然的妈妈离开、环境改变,更可能会表现出不适应。
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不代表孩子就胆小、内向。更多的时候,不过是孩子内心对某位看护人有着更加紧密的情感关联而已。从这个角度说,其实“分离焦虑”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未尝就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至少孩子不肯离开妈妈,代表了母子之间建立起来紧密的亲子关系;孩子不愿意入园,代表了家庭给了孩子安全的情感依恋。
所以,咱心大一点,孩子的分离焦虑,对我们而言其实应该是一份甜蜜的忧愁。我们固然也需要为孩子克服这个特殊阶段做出相应的努力,但是却没必要过分地担忧。
下面,我针对小宝贝早期表现出那种轻微的分离焦虑,给出几条参考性建议——
1、在家多抱他、亲他、和他说话,即使他并听不懂。通过这些互动,让他感受到妈妈爱他,尽管有时候妈妈会不在,但是依然爱他;
2、可以玩玩捉迷藏的游戏。都在家时,可以稍微离开让他一个人玩会儿,但时常看他,让他可以常看见妈妈。妈妈离开的时间由短变长,让宝宝慢慢适应下,慢慢地他就会明白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自然会回来的。这样妈妈上班不在家时,宝宝可以理解为:“现在妈妈不在,过一会儿会在的,等着吧!”
3、离开前让孩子处于愉快的状态。早一点起来,做好上班的准备,再和他玩一玩他感兴趣的事,然后在他正玩得高兴时,和他再见,并说:“一会回来和你玩”;
4、孩子哭闹不止时,妈妈要冷静。坚定而温和地对他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使离开、回来变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走时要微笑、声音要轻柔。妈妈的焦虑、不舍,是强化孩子不安最重要的因素;
5、在你回来时对他说:“我回来了,你玩得高兴吗?”。当然这句话是因人而异,但是最好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老说同样的一句话,这样他慢慢地他会记得一个“妈妈回来了”的仪式。他会更容易接受妈妈走了很快会回来这个事实。你的离开他再回来,会变得不那么在意,安全感相对能够比较好地建立起来。
其实分离焦虑也是双向的,很多时候妈妈甚至会比孩子更为焦虑。我们要做的是,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妈妈的焦虑,很容易影响孩子哦)。然后,接受孩子的情绪,给他调整的时间,陪伴他成长。
处理好早期的“小焦虑”,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这样,以后的分离,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关于入园引起的“分离焦虑”,另附文吧~~敬请期待。
个人公众号:小鹰初翔
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小鹰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