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其中对“好善忘势”、“乐道忘势”颇有感触。
原文如下: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大意是:
古代贤明的君王喜欢听取善意的良言,不把自己权势看得过重,古代的贤士难道不是这样吗?他们沉浸在追求道的乐趣之中,不会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王公贵族如果不尽的基本的礼貌礼数,也是很难见到他们的。既然见都不容易见到,何况还要他们来做自己的臣,来辅佐自己。
个人看法:
孟子认为有两种人对自己所谓的权势不会看得过重,一种是拥有权势的王,一种拥有道学的士。如果是圣明的君王,他们就知道权势不是用来吓人的,权势只是治国理政的一种次序的象征,如果没有真正的士来辅佐,没有真正有才干有能力的团队来经营,王的权势是不堪一击,随时会被取代,随时会被倾覆。所以有人能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建言比什么都重要,在王的心中:人才比权势更重要,人才吸纳与培养必须放在心上;
对于士而言,当然一定是有德有才贤名的士,他们志存高远,他们有宏大的志向,他们希望能够找到可以辅佐的王,找到可以发挥才干的平台,但是他们也是有底线有原则的,如果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他们更看重的是志同道合,而不是为了谋求一只饭碗,他们“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他们志在追求正道乐趣,不为小恩小惠,小官小吏所诱惑!所以他们不会看重所谓权势,就像诸葛亮一样,就保留中国传统的古代贤士的气节,刘备三顾茅庐,充满绝对求贤若渴的诚意之后,诸葛亮才答应出山,一旦出山就直接帮助刘备奠定江山,三分天下有其一。
古代贤士与现代人找工作模式还是不一样,古代贤士首先必须下硬功夫,把自己训练成当代数一数二的大学问家,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就像孔子一样,道德文章冠天下,但是不会无原则的去求功名,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势进行自我掌控,可以进可以退,孔子周游列国,也经历了许多痛苦磨难,但是他始终把自己理想,把恢复周礼,恢复道统放在第一位,所以他曾说“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即便孔子被人讽为“丧家之犬”,但是他始终没有为五斗米折腰,没有无原则的去追求所谓功名富贵。即便没有开明的君主开以辅佐,也可以退而办学,教育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士, 成为一代儒家学派开山鼻祖,影响中华文化2500多年,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以孔子的格局、心性、道德要求,他会看重眼前的某个君王的权势吗?当然不会!否则,就不是孔子了。
所以,真正开明的想成就大业的君主,一定会意识到那种开天辟地的人才的重要性,这种人才的获取绝对不可以利用权势,利用富贵所能够打动的,而是要反思自己到底是否有真心诚意开创一番事业?是否有真心诚意揽括四海之类最杰出的人才为己所用?这个诚意的表现就“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求才的诚意、礼貌、礼数是否到位,代价是否真心付出很重要,何况你还想要求对方辅佐你,做你的大臣。因此君王要做到“好善忘势!”真正贤士则 要做的“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58:乐其道忘人之势
2018-7-21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