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我家那闺女》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焦俊艳和高亚麟对话,高亚麟的一席话登顶热搜榜第一: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
因为你老觉得有一堵墙
挡在你和死神面前,
你看不到死神。
父母一没,
你直面死神。
《我家那闺女》节目开播至今,几乎每周都会有一个话题登上热搜榜。
其实不难理解,每一期虽然聚焦在闺女们的日常生活中,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探讨了亲子关系,甚至大多时候其实在讨论当下很热的亲子矛盾。
现在已经 31 岁的焦俊艳还和爸妈住在一起,尽管爸爸总是嫌弃她“土”。
他们一起凑了首付,在北京郊区买了一套房。
虽然焦俊艳半开玩笑地说,是因为没那么多钱,所以才和父母一起买房。但看得出来,她内心深处藏着对父母深深的眷念。
在她看来,人最难过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能做就做,别等哪天后悔。住在一起纵然有许多矛盾,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多陪陪父母。
“因为我们这个职业,经常在外面漂泊,不住在一起,一年也见不到几次。我们去了解父母的逻辑,无非就是希望我们过得幸福。”
正如焦俊艳所说,父母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只不过很多时候用错了方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没错。
但是计什么,怎么计,什么时候计,并不是简单的对错题。
比如,吴昕因为恋爱问题,和父母有了心结。
就因为这个心结,回长沙录节目不住家里反住酒店,这种情况持续将近一年。
在吴爸爸看来,不同意女儿找这个对象,理由很简单,就是希望她找一个对她事业有支撑、有帮助的伴侣。
但在吴昕的心里却认为,父母是在出尔反尔,一开始说好的不反对,任自己找个喜欢的就好了,找了又开始反对。
父母和子女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导致了矛盾的激发。
一方面,父母希望你找个自己喜欢的男朋友,但同时这个男朋友必须是对你有所帮助的;
另一方面,孩子认为我已经按照你们的要求开始恋爱了,找了个自己喜欢的,怎么又开始反对了呢?
这样一来二去,理解的偏差就成了导火索,一不小心可能矛盾就炸了。
其实,节目看久了,就会发现几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几乎都是这样:
父母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进行教育,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对世界不同的看法。
如何做父母,真的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
就像去年的爆款韩剧黑马:《天空之城》(SKY)就为大家揭露了爱子心切的爸爸妈妈,遇到的种种问题。
该剧自开播以来,从第一集只有 1.7% 的收视率,到 16 集时的 18.8%,收视率一路飙升。还打破了《请回答 1988》和《鬼怪》创下的韩国有线电视台的收视纪录。
到最后一集,收视率创下了 23.37% 的现象级热度。在豆瓣评分也不错,高达 8.9。
可见子女教育问题在当下社会的关注度蛮高。
SKY 代表了韩国三所顶尖大学的缩写: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
在韩国,能进入这三所大学,就等于拿到了开启成功人生的钥匙。
该剧通过 5 个生活在高级小区“天空之城”(SKY Castle)的中产阶级家庭,反映了韩国当下严酷的教育环境。
这个特别的小区,是一所顶级医院的教授住宅区,不对外售卖,只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选择落户人选。
这个设计很不错,是中产家庭,而不是大富大贵,很多家庭的父母辈用自己一生打拼到这个地位,因而极度恐惧第二代就此跌落。
而想要长期在城堡居住下去的唯一途径是: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医科大,继承父亲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因此,除了 5 号家庭的妈妈是个在家写作的童话作家之外,其余四个妈妈都是全职太太。
故事就这样围绕着五户家庭展开了......
01
没有一个人能承受得起
“我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
朴教授家,看似十分幸福。
爸爸朴教授是下一任院长的有力人选,母亲明珠是天空之城的所有居民羡慕的对象(因为培养出了考入医科大的儿子)。
儿子朴英才则是城堡居民眼中帅气、孝顺、成绩好的乖孩子。
似乎,儿子也很孝顺,考上医科大,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因为“孝敬妈妈”。
实际情况却是,父母为了逼迫儿子学习,无所不用其极。
在父母眼里,只有孩子每次考试全班第一,才证明他的人生是优秀的,也才能放心。
在我们看来残酷的教育手段,被轻飘飘的一句“为你好”就全部解释了。
英才的父母总以为伤疤可抚平,儿子为了“上进”受过的苦难,会被考上大学的喜悦给冲淡。
但在这样的关系中,母子之间看似有爱,却更像商业合作伙伴:妈妈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考出高成绩,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数来回馈母亲。
到头来,换回的不是儿子的感恩,而是仇恨。
最终,儿子一直坚持学习的原因被揭露,是为了离开这个家,为了报仇。
另一个男孩秀韩,家里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英才少。
秀韩妈妈的教育方法,是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父母教育方式之一。
孩子写不出作业时,手中的小木棍会落下;
成绩不如一起上补习班的别家孩子优秀时,手中的小木棍也会落下。
“别人家的小孩儿”和“棍棒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从小到大的心理阴影。
在这种声音成长下的孩子,往小了说,成年后很难建立自信;往大了说,可能还会造成心理阴影。
最后,秀韩因为无法达到母亲满意的成绩,离家出走。
在留下的信上,他说:
“很抱歉出生在世”,
“我可以选择去死”。
02
“只有唯一的标准,能证明你的价值 ”
在另一个家庭,妈妈郭美香非常好面子,有点贪慕虚荣,为了过上好生活,隐瞒了自己出身贫苦的事实,还为自己捏造了富家小姐的身份。
因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她十分害怕失去。
惨遭婆婆嫌弃的她,为了获得认可,用尽一切手段要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才”。
为了给女儿请专职教育辅导员,放下尊严,向婆婆下跪要钱。
为了重新请回教育专员,再次向老师下跪求情。
在她的眼里,除了女儿的学习成绩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大女儿姜艺瑞,从小到大胜负欲都超强,觉得除了得第一,没有任何事情有意义。
她并非被父母逼着学习,只是在母亲潜移默化地教育下,觉得只有学习才是人生中唯一要紧的事。
看起来,她的人设是父母理想中的样子:爱学习,求上进的好孩子。
但她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大学,考满分。
只知道,这是母亲的要求,自己“只能学得好”。
甚至连她的好成绩,也成为了帮助妈妈伤害奶奶的工具。
她的妹妹姜艺彬,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而去偷东西。
脆弱的小女孩,并没有因为母亲不责怪自己开心,反倒因为母亲不问原因而伤心。
但在妈妈郭美香眼里,没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如果能因此消除她的压力,让她好好学习,偷点儿东西又如何?
小女孩对母爱的呼唤,即使使用了如此极端的手段,依然以失败告终。
和郭美香一样“不择手段望子成龙”的,还有车教授,一个典型的凤凰男。
他出身在贫苦人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奋斗,娶了有钱人家的女儿,到大学当了教授。
作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成功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为此,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超乎寻常的严格。
在家专门设置了一间完全隔绝的密室,每天逼着孩子学习。
他坚信自己的成功,证明了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强行把这一切灌输给子女。
而子女生活得是否幸福,远远比不上成绩数字重要。
车教授的大女儿希瑞,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营造出在哈佛读大学的假象。
可事情最终被揭穿,车教授无视了女儿痛苦的自白,第一反应却是女儿给自己丢脸了。
这些父母的所作所为,真的很残酷。
但要说他们初心就是恶毒的,也并不是。
比如剧中的车教授、郭美香,他们的人生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也让他们非常固化的认定:
人生幸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成绩好(成功)。
也比如秀韩妈妈,本心不想让孩子成为功课的奴隶,但她见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她“忍痛”进行棍棒教育,不断把孩子的自尊踩到地上,以为这样就能让儿子未来的人生一帆风顺。
却不知道,她的孩子在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里,连生存的动力都没有了。
这一幕幕画面,和《我家那闺女》或者我们真实的生活,何其相似。
我并不是说努力不好,学习好不对,不应该结婚。
正相反,这些东西本身都是美好的,但这份美好,不能由其他人代替你去选择,也不应该由其他人代替你想办法去解决。
“代替孩子去思考”,甚至 “孩子不要思考,由父母来思考就好” 的方法,似是温情的,但其实是有害的。
因为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要靠自身穿越困难,想通曾经想不通的困惑,才能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目标。
功课成绩是这样,婚姻恋爱也是这样。
《天空之城》和《我家那闺女》涵盖的延展话题都很多,但从亲子关系上,这部剧和这个综艺体现的东西,有共性。
就好比,最近几期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焦俊艳对婚姻有着明显的困惑,有畏惧,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比如被高亚麟指出的 “若即若离的婚姻关系并不会和谐” 。
但这样有些幼稚、思虑不周,甚至方向偏差的想法,是她需要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比如 Papi,比如高亚麟),独立思考去想明白的事。
而一味强调 “正确” “你应该” “人生阶段必须”,并不会帮助她的婚姻幸福起来。
反而还有可能因为激发了女儿的逆反心理,把原本可以相处的感情搅黄了。
吴昕也是一样。
面对深夜独自拼积木,一个人吃麻辣烫的她,吴爸爸心疼不已。
也会很忧心的表示,为什么女儿不会对自己哭,反而对着朋友沈凌才能倾吐心声。
但面对女儿的多重压力,包括:
“多年工作没有长进”,“年纪大了,在 98 年女孩身边一站,就是阿姨”,“不想找年龄小的男生,但年纪大的又比我大,得多大啊”……
等等困惑时,其实吴爸爸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他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尽快找个男朋友成家”。(明明吴昕刚说了找不到合适的,再说了她想找的你们也不同意啊
)
而这种希望,对现在的吴昕而言,只不过是让压力又增加了而已。
当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指望父母高瞻远瞩指导自己一辈子,也是不太靠谱的期待。
父母也是人,经历和我们不同的生长年代,到了新时代,思想有些保守,或者说不到点上,都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是有爱的,但父母不是永远正确的。
只有孩子和父母都能看清这两点,才能了解自己的界限,什么应该接受,什么应该拒绝。
也许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像大张伟说的,父母只要充分表达 “我爱你” 就好。
其他的,学会放手,控制焦虑,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和闯荡,自己做决定。
和《天空之城》里的李秀林一样,尊重孩子的决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别把某一个标准当作人生的全部。
最后我想说,每次写《我家那闺女》,都会有人留言说,烂节目,三观不正,但其实我并不这么看。
能包容并济,让每个身份、角色的人都说出心里话,启发思考的声音,其实反而比一味鼓吹 “我就是对的,你听我的没错” 的声音,更有价值。
不同的人种、性别、年龄、出身环境、成长经历,会塑造出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能真正打破鸿沟,达成意见一致的,是沟通、交流、深入思考,而不是喊口号或打压对方。
我一直提倡独立思考,提倡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也提倡理解和尊重。
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人,他们的立场和我们不同,但言论态度傲慢自大,令人厌烦,那么,一定要警惕,不要变成同样的人。
这一点,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是一样的啊。
本文转自爱与美好 原标题:《我家那闺女》教会我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