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大家好,我是康震……老师的粉丝邓xx,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生前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谥号为“思”,因此世称陈思王。曹植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钟嵘在《诗品》中将其诗列入上品,并给了很高评价。南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更推崇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明代胡应麟把他与杜甫、李白并列为古今专门大家,说:“古今专门大家,吾得三人:陈思(曹植)之古,拾遗(杜甫)之律,翰林(李白)之绝,皆天授,非人力也。” 这个地位是相当高了呀。
曹植这个人,他既有出众的文采,又兼有武略,青年时期曾随曹操南征北讨,深得曹操宠爱,曾有意立之为太子,这引起了同母兄长曹丕的恐慌与嫉恨。最终曹植丧失了竞争太子的机会,但曹丕在继位后,并没有放过自己的几个亲弟弟,不仅当着母亲的面毒死了弟弟曹彰,对曹植也是屡欲加罪,必欲置之于死地。《七步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七步诗》具有字面意义和隐藏在文字底下的象喻意义两层意思。 字面上写的是用豆的秸秆煮豆子,意思是:“烧煮豆子拿来做羹,滤过豆汁作为豆浆。豆的秸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与你本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何苦这么急呢!” 作者隐藏的本意则是以豆比喻自己,以萁(秸秆)比喻曹丕,以豆子与豆萁都是同根生比喻自己与曹丕是同母所生,以豆萁燃烧煎煮豆子比喻曹丕对自己的迫害。曹植是在用《七步诗》含蓄地谴责和控诉曹丕对亲兄弟的迫害。
从《七步诗》,我们就能看得出曹植的才能,限他七步完成,他却“应声便为”,成诗一首。而且不是在紧张之中慌慌张张拼凑而成的一首平凡的诗,而是一首生动形象、饱含感情、义正辞严、流传千古的杰作呀。人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才思敏捷,也佩服他的不卑不亢、临危不惧,以自己的智勇战胜了忌恨自己、操着自己生死大权的皇帝兄长曹丕。
且不说他的智勇,仅就诗而论,这也是一首难得的好诗。首先好在构思的巧妙,以同根所生的豆萁煮豆来比喻手足相残,实在是太贴切了。 其次是这首诗对双关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很好地处理了隐与显的关系。他知道曹丕要求他七步成诗,是要找一个杀掉他的理由,因此,他必须把自己的本意隐藏起来,不给曹丕留下“行大法”的把柄;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把自己的本意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对曹丕责以大义,果然,曹丕立即听出了诗的言外之意,因此“深有惭色”。
再看比喻的运用,不仅总体上十分贴切,把豆子煮熟后发出咕咕的沸腾声比喻为哭泣声,完全出自独创,令人拍案称奇。
由于这首诗,曹植获得了“绣虎”的称号。宋代的曾慥在《类说》四《玉箱杂记》中写到“曹植七步成章,号绣虎。”称其为绣虎,既是在称赞他才高八斗,思捷而才俊,又是在称赞他内心的强大有力。
“七步诗”成为后世诗人经常运用的典故,用以指称诗才过人,
如:岑参在《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中写到: 九卿领徐方,七步继陈思。
薛能在《和府帅相公》中写到:君看将相才多少,两首诗成七步间。
解缙在《河州正月十五夜有感》中写到:我时七步诗即成,诸生学士观如堵。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成为十分普及的用语,“煮豆燃萁”、“相煎何急”也成为后世诗人常用的语典,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以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也用这个典故谴责国民党在外敌当前时同室操戈的行径: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当今的中国正在蓬勃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也造福了诸多国家,我想我们需要的这就是这样和平、友好、互助的局面,因此大至国家纷争,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没必要,同在一个时空,相煎何太急呢,希望现在这世界永远如此和谐有爱。
本期的讲解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看,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