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季节,空气肃杀,幽寒的气息萦绕着校园。闲来踏进校图书馆,嗅着一股股书卷特有的纸墨味道,我捧起一本《王国维文集》,油然之间不禁怀念起了颐和园昆明湖畔那一抹掠影,想念起了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
对于王国维,我向来是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的。之前读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谈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即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接近不惑之年的我,对其中无论是立志,还是执着追求,抑或是经过几载磨练后的豁然领悟,在煞有感触的同时,也都不得不佩服起他来,“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他是那样的胸怀磅礴,风流倜傥。后来看了先生的生平事迹,更是知道了他学识博大精深,著述宏富,历经沧桑却依旧和善,宛如一座永远也不能攀登的山峰,只让人膜拜,让人仰望。
他七岁开蒙,十五岁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十六岁考中秀才,后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后经贵族举荐,担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四十八岁成为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之一。五十岁时,同好友吴宓借了五块钱,乘坐人力车,从供职的清华园至北京颐和园,在昆明湖鱼藻轩,徘徊,犹豫,抽着纸烟。尔后,“扑通”一声,了结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竭尽全力的一生。
据史料记载,自沉时先生身旁留下封遗书,上面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有人说,他是太认真的遗老,过分钟情于那个摇晃的朝廷;也有人说,他是不堪被逼债且走投无路而自沉……众说纷纭,如今我们无法知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八个字后面的内涵是什么,然而,我更相信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么些对自己祖国表明赤胆忠心的文人,他们会用各自类似的方式去捍卫自己生命的分量,宛如楚国的屈原,南宋的文天祥,南明的郑成功,这种坦然和气魄,恐怕是后来猜疑者无法匹及的。正如先生词中所写,“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长绢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疾。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所幸的是,每一个贤者的身边总是不缺少一个知音,而先生的背后就有陈寅恪先生。陈公后来一句话,恐怕是对先生自绝于昆明湖最好的诠释,“一种文化值衰弱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如今,昆明湖畔因由先生的清魂回荡着一种悲凉,《王国维文集》因由先生的异样境界彰显着一种高度,都在轻轻觅觅地敲打着华夏文人心中那丝悲情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