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双层四环”课堂

                                      ——观课记录


        9月28日下午,我们全体语文组老师在合堂教室观摩了汪平霞和张富云两位老师的课,感觉获益匪浅。

        汪老师和张老师是两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她们扎实的专业功底、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很是让人叹服。这两节课,针对新课标下的“双层四环”课堂,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节是张富云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古代散文。首先,张老师用大量与苏轼有关的诗词,烘云托月般引出了苏轼,引出了本课。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让学生对“写月高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出示目标


三、认识苏轼


四、读文。

        朗读: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1.自由读。

2.指名读,其余自由点评。(纠错:遂——suⅰ,四声)

3.提出更高要求: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4.请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指导,并范读。

5.齐读,师点评。


五、全文翻译

要求:同桌合作,徒弟解词(红色字),师傅说译文→圈画疑难,组内交流→完成后举手示意(时间3分钟)

1.师徒合作,完成后举手示意。

2.师明确:户→门

问:有无疑难?

3.齐读译文(PPT出示)


六、邂逅月亮,整体感知。

        苏轼是怎样与月邂逅的?苏轼又是与谁共赏明月的?

        学生回答


七、共赏月亮,品析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思考:此句写月“高”,高在何处?

要求:独立思考→同桌讨论互说见解→完成后举手示意(3分钟)

八、解读月亮,体验心境

        月光如水,这空灵的境界,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心境: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出示PPT:背景材料链接


      要求:同桌讨论互说见解→组内交流确定一个表达心境的词语→完成后举手示意(3分钟)

1.学生思考,同桌讨论,组内交流。

2.自由回答

3.师明确: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旷达……

4.出示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闲人?

师: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苏轼吗?

      闲人?→……之人

学生自由回答,师示例


九、师自创诗:苏轼,你就是那轮明月(PPT)

当空的月美,

你的心胸更美,

世间无你立足地,

四海有你自由心,

你的月亮能照松柏,

你的月亮能映天下,

你就是那轮明月,

虽然寂寞于天,却能光普大地。

        要求:请同学们以“苏轼,……”为题,发挥想象,对苏轼说几句肺腑之言吧!

        静心写作ー班内交流展示

1.学生自创

2.自由展示自创诗

十、小结


      纵观整节课,知人→读→译→赏→悟→拓展,既环环相扣,又如层层剥笋般水到渠成。课前铺垫、恰到好处的课中链接、课后拓展,既引领学丰富积累,训练发散思维,又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厚度,拓宽了广度,还有,老师那幽默风趣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使课堂灵动而不沉闷。一句话,这是一节容量大、有深度有温度的语文课。


          本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两点:

1.教师自创诗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身教重于言教。

2.每一个环节,都确定了有限时间内思考、谈看法、记知识点、讨论明确后举手示意,指令语非常明确,这样避免了个别学生不专注,同时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钱塘湖春行

      第二节是汪平霞老师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白居易。

      首先,汪老师设置一个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引入本课:

“行”中寻美点

《钱塘湖春行》

然后布置了活动任务

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诗意朗读:

1.朗读指导

2.生自由读

3.生示范读,师指导

4.齐读

活动过程:

        八个小组共分为四大组,每两小组为一大组,每一组主持一个活动。

(一)师布置任务

(二)学生自主思考,课本上批注

(三)小组内讨论,上台板书

(四)分组展示:

活动一、品炼字之美

1.师示例

2.生自由赏析,课本上批注

3.小组代表讲解示例

4.自由回答品析

5.师小结

活动二、绘画面之美

1.师示例

2.小组代表回答

3.自由描绘

活动三、赏写法之美

活动四、析结构之美

写法总结:

拓展延伸

(一)对比阅读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抢答

4.师小结

(二)趣味知识:古诗中的马蹄

        这节课,板块清晰,环环相扣,学生活动充分,积极性高,教师沉稳大气而富有教学智慧,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理念之一:把语文知识生活化、情境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课例分析

教学亮点:

1.灵活运用“双层四环”课堂模式,很好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1)目标设置注意核心素养的训练提升。(2)把语文知识情境化、生活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态大方自然,有亲和力;语言干净流畅,有感染力,教师讲解精辟,适时点拨,恰当引领,富有教学智慧。

3.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参与面广,小老师讲解到位,举手投足训练有素,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样子。

细部观察:

1.朗诵可再充分一点:读准→读好→读美

2.课堂容量有点大,应大胆舍弃,突出重点

深度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除了用心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汪老师教育教学的成功,除了教学得法,平时很注意激励学生,如每日一寄语,并给学生做好示范,如她的随时随地的大量阅读和每日一简书等,且贵在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亲其师,自然就会信其道。

新的创意:

        本诗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上难度不高,抓住意象则能正确体会情境,但本诗最大胜利之处,除移步换景不着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系列极具表现张力的字、词,这些点睛之笔,使本就春意盎然的诗歌平添一份生命力。如“早”“新”交相辉映,别致新奇;“渐欲”两个副词取代动词效果,表现春季乱花自含苞待放到娇艳怒放的过程,极具动感和生命张力……这些字词,紧扣一个“春”字,将整首作品推向一个艺术顶峰。所以,建议应将炼字赏析作为重点。


          总之,观摩两位老师的课堂,收获满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