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年五月份时,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样农活,寄秧。
那时三月初,农户们会把买来的稻种浸泡之后,然后洒在一张张铺了一层营养土的木扁上,然后送到大队部统一搭建的温室大棚里,进行培育。
一个月之后,也就是五月份时,木扁里的稻种就会长出手指长的稻芽,然后就需要人再一棵一颗的移到田里。
别看只有几个木扁的数量, 可是把这些小苗移到地里却要耗费几天的工作量,这就是寄秧。
那时寄秧也是一项繁忙的工作,先要把田整成几块宽约一米高二三十厘米的长畦,每条长畦之间隔十公分的沟壑,等田修整好以后就要将外面溪里的水引进来,进行灌溉。
等灌溉好之后,就要从大队部把发好的秧苗拿回来,开始往修整好的畦上移栽。
这时也是一家大小齐上阵的时候,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小板凳就往田里出发。
到了田里,把板凳顿在田畦之间的沟壑上,水不深,刚到板凳腿的一半,接着大家就坐在凳子上,一手托着一把秧苗,另一只手把苗一棵一棵的栽到田畦上,两棵苗之间不能太靠近,保持十五厘米的距离,这样有助于秧苗的生长和壮大。
几个月之后这一棵一棵的小芽就会长成一棵粗壮的秧苗,然后又会被人从田畦上移栽到稻田里。
那时就感觉一粒米深深的不易,从一颗小芽到长成稻子,这其中要经过多少道的工序,要要流下多少的汗水,花费多少的心血。所以珍惜每一棵来之不易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