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采铜(知乎)
一开始先来考考大家,以下几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我爸是李刚。什么都看脸定律。坚持就是胜利。一万小时定律。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白遮百丑。选胸大的。……
这些话的背后,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即「单因素模型」。所谓单因素模型,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或者现象归结到一个影响因素中,认为只要抓住这个因素,就能达至想要的成果。虽然可能很多人并不承认自己会这么简单地去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更多的时候,是以以上这些流行句子的方式深入到你的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维、决策和行动的。
对「单因素模型」最为熟稔的其实是那些所谓的「营销大师」们,通过构建单因素模型实现营销对象的「认知窄化」是他们的常用伎俩,堪称现代洗脑术。
我曾经在「洗脑」利用了哪些心理学原理?人脑发生了哪些生理变化? 中写到,洗脑的技术,常见的有提供单一的信息源、提供群体压力、仪式化、身体力行等方法,但这种方法都是比较「硬性」的方法,只能在对营销对象有较强控制力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比如非法传销、黑帮等。而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由于信息的自由、快速流通,像提供单一信息源的方法实际上很难实施,因此忽悠家们擅长使用「软性」的洗脑方法,「单因素模型」就是其中之典型,即通过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重新建构,实现「认知窄化」,来达到其营销的目的。
具体来说,这种「认知窄化」 的实现常需用到以下三种套路:
简化。就是把忽悠对象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或者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大刀阔斧地简化,把他们解释成是一个「单因素」的结构,这种过度简化就奠定了构建「单因素模型」的基础。比如,有人把一类电子消费品的优劣简化为仅仅是一种审美问题;比如,有些保健品宣传,预防或治疗癌症关键是补硒;再比如,成功学大师说,你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你对成功的恳求不够迫切……在这种简化之后,忽悠家们就可以方便地祭出他们的「独门妙方」了。攻击。就是攻击其他竞争性的观点、模型,不惜故意扭曲。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宣扬自己观点的时候,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攻击其他人甚至是其他所有人的观点,甚至这种情况在知乎上也经常出现,那么就要警惕这个人是不是忽悠了。攀附。现实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攻击的,那么忽悠家就会采用攀附的策略,把别人的观点扭曲之后归一到自己的单因素模型里去,同样起到了「排除杂音」的作用。比如有些保健品的宣传,总会加上「最新科技成果」、「某某院士」、「北大**」、「哈佛**」这样的头衔,其实就是一种攀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无法去攻击北大、哈佛,因此就自顾自把他们拉入自己的阵营中,假装为自己的模型站台。在知乎上,也有些人喜欢答题时动不动@高人气用户,引用他们的观点,但很多时候,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引用的这些观点和他自己的观点,其实没什么联系,附会而已。
单因素模型之所以这么容易被忽悠家作为工具所用,就是因为人们内心中都有一种简化的倾向,容易被一种单一的执念所附着,骨子里还是人们思维上天生的局限性。
我平均每天会收到十几封私信,其中不少都是来向我咨询人生的问题。他们在求学、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困局,来向我求助。这个时候我常常很无奈,因为一来,你们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我如何帮你分析,二来,你们的问题其实大同小异,根本上是信了某种「单因素模型」,被自己的思路所困住了。
比如,有些人的苦恼,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对老师上的课没兴趣,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找啊找不到,然后来问,「采铜老师我对什么东西都没有兴趣怎么办?」这,其实是中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模型的毒。有些人的苦恼,是觉得自己很没用,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陷入自卑之中,然后来问,「采铜老师我一点长处都没有怎么办?」,这,是中了「实力决定一切」的毒。有些人读大学,课也不怎么上,整天出去交际,参加社团,最后发现收获寥寥,这,是中了「人脉决定论」的毒。有些人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考了研,考完研又找不到工作,又去读博,可是读完博……这,又是中了「学历至上论」的毒。
要知道,这世间万物,千丝万缕,错综复杂,怎么可能有「单因素模型」发挥功用的地方。不论你的求学、还是工作,你的人生轨迹如何,都是各种各样显性隐性的因素共同施加作用所形成的合力。
以「单因素模型」为信念之所以会造成人生的困局,就是因为它会让人「孤注一掷」,在一条道路上走到黑,而无法再估计其他的成败因素,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无法对现实状况进行反复地深入地洞察,更不可能基于这些洞察和反思,找到之前被忽略的因素之后,重新改变自己的人生策略。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绝不可能用一条简单的所谓定律或者法则所概括或者制约。由于影响因素如此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想好所有这些因素,命运就推着我们往前走了。这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他和这个世界相互试探的过程。你对什么东西有兴趣,你对什么东西有天赋,你对什么东西有激情,不是你枯坐在那里,绞尽脑汁去想或者发封信来问别人,所能知道的。关键是,你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出去,去感知、去尝试、去实验、去体验、去失败,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兴趣、天赋、激情和弱点在什么地方。你只有纵身跳入大海的波涛里面,别人才不会知道你在裸泳,而这,不是「单因素模型」可以教会你的。
(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更新:
1. 有些知友问我这篇文章能不能转载,当然可以,具体见我个人主页的声明。
2. 思考多因素模型,其实就已经接近「系统思考」了,想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参考这本书:系统思考 (豆瓣)
3. @校尉 老师告诉我,他有一个答案是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中的多因素的例子,这里分享给大家:几个朋友合伙创业,如何分配股权?
4. @安阳 老师推荐了一个零售行业研究报告,可以作为系统思考的一个学习案例:http://pdf.savills.asia/asia-pacific-research/featured-research/china-retail-chart-book-cn.pdf
5. 有些知友给的评论很有价值,我选取一部分(不愿意评论上提的朋友可与我联系):
@赵澈:
@吴笛 上次我们在微博谈论过的「人经不起过度分析」,我想表达的意思可能跟这篇文章里的有点像。人是很复杂的 ,如果想用一种确定下来的框架来解释所有的思维情感行为的因果关系,是比较钻牛角尖的。
@吴笛 回复 赵澈:
用一种 [确定的框架] 来承载和解释 [所有的思维过程], 我也认为的确做不到, 至少无法 [在有限多步内] 做到. 我自信工具能做到的是, 用一种 [确定的框架] 来承载和解释 [日常思考中经常被不经意地忽略掉的, 很基础的逻辑思维过程]. 用大白话说, 就是鼓励想问题做事情 [以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为落脚点], [并且用工具记录已经多次实践过的思路]. 但另一方面, 问题做事情的动机仍然承认它是 [感性的, 情绪的].当这些 [理性的, 逻辑的思维过程] 得到承载和解释之后, 人们能够把宝贵的 [情绪和感性能量] 更有效地落实为工程/科研/艺术...等诸多成果, 从而服务和激励其他人.本篇的原文我也大致扫读过了, 我非常认同作者对一些盲从轻信的思维现象的定性分析. 更进一步, 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思维现象逐步量化, 做到对人们的思维既可诊断, 又可 (在不触怒被诊断者的基础上) 对其思维过程有所调节.为何需要量化? 我个人认为, 这可以有效避免打翻了一种盲从的同时, 又建立了一种新的盲从.
@Korb Golden: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什么都看脸定律。这2点是基本盘(为配合下文,可理解为木桶的底)。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的话,通常就是苦命人生。我爸是李刚。这1点是插长板。基本盘满足的情况下,插上长板,那就是明显优势。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白遮百丑。选胸大的。坚持就是胜利。一万小时定律。这5点是补短板。在不满足基本盘或缺少长板时,补足短板则”有可能“弥补(减少)劣势。单因素模型的流行,就在于大多数人无法理清(也没有能力理清)基本盘、长板和短版之间相互关系时,懒于思考的的最优选择。洗脑术得以实施,就在于其目标受众基本盘全输,并且没有长板。通过放大补短板的作用,让人忽略基本盘的重要性。人生困局之所以难解,就在于大多数人想以补短板的方式来打败那些基本盘+长板,孰不知,自己在基本盘已经输得无法翻身。所以,个人以为最后的这句(一个人的成长,绝不可能用一条简单的“所谓定律或者法则所概括或者制约。由于影响因素如此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想好所有这些因素,命运就推着我们往前走了。)不够准确,因其并不适合精英阶层。真正的精英,其基本盘实力可以说是不可动摇的,如铁打的营盘一般。基本盘带来的安全感,则可以让他们顺利的在合适的时机插上长板。所谓命运或机遇,可能助推或减缓他们前进的速度,但绝不可能使其停滞甚至倒退。若我有错误,烦请斧正。
采铜(作者) 回复 Korb Golden:
你说的很有道理。你这个模型就是一个多因素分析的典型,很棒。而且,其实已经脱离木桶理论的窠臼了,而是更像蛋筒冰淇淋,尖尖越高越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