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总想着跳槽换工作,体验不同的业务场景,感受不同的公司文化与行业氛围。那时的我渴望多样性,想用职业的方式打开世界的各个切面。
十年下来,这样的愿望基本实现了——从初创公司到大型企业,从充满激情的小团队到按部就班的成熟组织,各种类型的公司我都待过,也积累了不少职场阅历。
理想破灭:原以为可以干到退休,却中途被迫离场
本以为上一家公司可以待到退休,结果事与愿违,业务整体被砍掉,我也被动失业。那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职场上,没有所谓的“安全区”。
那家公司IT只是一个配角,几乎没有成长的空间。虽然工资还不错,我也趁这段时间完成了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学习,甚至抽空环游了中国一圈。但说实话,能力的增长其实非常有限。
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无法应对生存的压力
长期的安逸也慢慢消磨了进取的斗志。因为知道这份工作可以稳定干下去,于是就少了“必须要改变”的紧迫感。
然而,当真正失业之后,我才意识到:以前总想着学点兴趣相关的东西,比如吉他、摄影,但当你没有收入来源时,兴趣真的成了奢侈品。
现实告诉我,必须先解决“怎么赚钱”这个问题,兴趣和爱好可以是加分项,但不是生存的底层逻辑。
转向AI学习:理智与兴趣的博弈
这让我开始反思目前正在学习的AI、机器学习等内容。虽然我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也觉得自己天生适合做深度技术研究,但现阶段,不再适合从“兴趣”出发,而是要以“能不能变现”为出发点。
我告诉自己,不要再去钻研那些一时半会儿无法盈利的知识,而是要把时间投入到能尽快看到回报的事情上。
情绪的消化:从焦虑到接受,从接受到淡定
失业初期,我也很焦虑。但当我给自己设立了“期限”和“底线”之后,心理反而慢慢平静下来。
一旦明确了红线,焦虑就变得可控了。你知道什么是最坏的结果,也知道自己还有多少缓冲时间,这时候才能真正心无旁骛地思考未来的方向。
主动出击:自媒体、接单、合作,寻找突破口
现在我开始主动探索:接项目、谈合作、重启停滞已久的自媒体计划。这条路不容易,但比等待被安排要自由得多。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从企业员工到独立个体,中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推进节奏——公司内是任务导向,节奏统一;而创业或销售,是不确定性导向,需要你不断推进、催促、跟进。
真实体验:从技术人到销售人的身份切换
谈合作、做销售,才意识到这条路和项目执行完全不一样。对方节奏慢、反馈不及时,你得不断主动去跟进,还不能太急,得学会“打太极”。
这些过程虽然烦人,但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沟通、坚持、判断时机,都是以前在技术岗位上不曾面对的挑战。
结语:要赚钱,不只是兴趣,而是战略
这段时间,我逐渐意识到未来的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营收模式。不管是内容创作、技术服务,还是其他创新尝试,都必须围绕“怎么变现”这个核心问题展开。
兴趣当然重要,但盈利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这就是我现在所处的阶段:重新出发,转变认知,用更成熟的方式面对职业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