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书写道:
“一个家庭,从外头杀来,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
深以为然。
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可能源于各种外的因素,比如贫穷、疾病等等,但更有可能的却是精神内耗。
尤其是家中父母,如果他们品行不正、是非不分,那么一个家庭看似表面和谐,实则经不起任何风浪。
所以说,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老人张口闭口总是讲这3句话。
一、对儿女过分的指责和埋怨
传统式的中国父母有一个典型的思维:
在他们眼中,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父母的一个附属品。
有了这样的思维,于是父母便对孩子拥有了绝对的指挥权,他们会对孩子的生活、工作进行毫无边界的干涉,甚至把这种干涉叫做爱和关心。
不仅如此,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便会过分的指责和抱怨~
有意无意地打压和数落自己的儿女,埋怨他们不成材、不成器。
朋友彤彤在32岁那年离婚了~
前几天一起吃饭,我问她最近过得好不好~
问完这话,彤彤眼眶一红,不动声色的拿起筷子低下头默默的吃着饭~
后来,我才知道自从离婚她带着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后,想象中父母的包容和谅解没有,反而更多的是指责和抱怨。
父母隔三差五的就会说,
“都有孩子了,还离什么婚?你这样让亲戚朋友怎么看我们~”
“你看人家老刘的女儿,不仅嫁得好而且对父母还孝顺,哪像你,就知道啃老靠父母~”
不仅如此,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父母还常常吐槽彤彤洗澡是浪费水浪费电,觉得她穷讲究~
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压力本来就大的彤彤,变得更加自卑和内向。
恶语相向的父母,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地割裂了子女与这个世界的美好联系。
他们用充满嫌弃抱怨的语言,阻断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也注定让彼此渐行渐远。
试着认可自己的儿女,试着用温暖和爱去包容他们,也许才能让家庭保持和谐与欢乐。
二、总是讲自己过往的辛酸苦楚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也是一个不讨喜的人物。
而她的悲惨命运得不到同情,反而遭到别人的嘲笑和鄙夷,就是因为她反反复复向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现实生活中,如祥林嫂一般的人,不在少数。
就比如一些父母总是在儿女面前唠叨自己曾经吃过的苦、遭过的罪,希望用苦难来绑架儿女,让儿女越发孝顺他们。
武志红老师曾分享过一位名叫芬芬的来访者案例。
因为工作表现好,她得到了去上海总部学习半年的机会。
本来是件开心的事,当她打电话准备给妈妈说时,没想到妈妈的诉苦却让她陷入了沉默。
妈妈从“你爸这人没法沟通”,说到了“这些年我没少受委屈”——
“你爸这人木讷,刚嫁过来婆婆对我挑三拣四,他一句话都不帮;
当年要不是因为怀了你,说不定早就离婚了;
我每天辛苦做家务买菜,还要对着他那副臭脸......”
虽然这些话,妈妈已经讲了无数遍,但芬芬心疼她,还是坚持听完她的诉苦。
直到妈妈心情好了些,她说自己要去上海学习的事,
没想到,一听这事,妈妈情绪又不对劲了:
“哎,去吧,本来还盼着你月底回来一趟,看来还得我独自忍受你爸喽。”
这句话,一下子就让芬芬自责起来,最后实在顶不住愧疚感的折磨,芬芬选择放弃了。
很多时候,父母的诉苦对于子女而言,也是一种情绪垃圾。
他们大张旗鼓的讲述自己的辛酸,无非是凸显自己的伟大和牺牲,进而让自律更加孝顺他们。
殊不知,这样的哭诉实际上是将他们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到子女身上,
不仅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寡言,更会吸食一个家庭向上的生命力。
三、刻意地挑拨家人之间的关系
《都挺好》中的苏父苏大强不明事理,常常挑拨儿女之间的关系。
比如明明是他自己跟老大说老二啃老的事,在被老二问起时,却矢口否认,咬定是小女儿说的。
自己吃了鸭脖子,闹肚子去医院,女儿赶到追问他,质问是不是二儿子两口子没好好照顾他,
他一句话不说,结果儿子、女儿不欢而散,最后二儿子背锅,落了一个苛待父母的名声。
经过他有意无意的挑拨,让本来关系就不好的苏明成和苏明玉,势同水火,关系更加僵化。
还有一次,他去机场接大儿子一家,二儿子给他买的好衣服他不穿,故意穿了一身旧衣服,让儿女们觉得老二不孝顺,这也是赤裸裸地挑拨儿女间的关系。
现实中,刻意挑拨子女之间关系的父母不在少数,
他们可能会当着这个孩子说一套,当着另一个孩子说另一套,
或者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添油加醋到处说,势必会使子女之间出现隔阂~
似乎只有闹得兄弟姐妹之间反目成仇,互相恨上对方,老死不相往来,他们才满意。
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大多都是想证明,这个家他最明智,他最重要。
周国平有句话说得很好: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是啊,亲人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为什么一定要搞得鸡犬不宁呢?
作为父母,难道不喜欢看到子女彼此团结彼此关爱吗?
所以啊,那些真正希望儿女过得好的父母,从来都不会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只会送上默默地祝福。
他们不会故意刁难,也不会没事找事,更不是刻意挑拨,他们有的只有关心和爱!
写在最后: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
“人需要三年学会说话,却要一生学会闭嘴。”
作为家中的定海神针,父母说得每一句话,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简单的信口雌黄。
真正对家庭好、为儿女负责的父母,不会用负面情绪去影响、控制儿女的。
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鼓舞全家,让儿女们感受到积极与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