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细瓦厂26号是我身份证上的地址,也是姥姥家这边亲戚们的微信群名称。这个群一共有36人,主要成员包括妈妈、妈妈的五个兄弟姐妹,还有他们的儿女们、孙辈们。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就属年三十晚上,在春晚节目单的间隙,在群里进行着我们的传统节目-发红包。平时在群里潜水的孙辈们这时候都冒出来了,抢红包的手速可都是快呢!
后细瓦厂26号对应的地址,位于北京西城后细瓦厂胡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四合院。这是我的姥姥家,也是我童年生活近十年的地方。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暂且把它叫成书吧), 一个原因是,人到中年,开始念旧了。就像是我小时候,爸爸也经常会和我们说起他小时侯的事。这也可以定义为中年期综合症的外在表现,因为无论在什么年代,人到中年后,和眼前的一地鸡毛相比,四十年前的那些往事,留在脑海中的,就如同带着怀旧滤镜的明信片,都成为了动人的记忆。
第二个原因,我想给妈妈打个样。我和哥哥都曾经劝母亲写一个回忆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提笔成书,毕竟我们上学的时候谁也没学过“如何写回忆录”这门课。我还试着按照采访家人的提纲,向妈妈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想根据她的回答整理成文。但是这种方法也不奏效,因此作罢。母亲还经常提起在台湾已过世的四姥爷,他写过一本回忆录,特别有文采。我觉得我也可以,毕竟我的豆腐块文章也在不少杂志上发表过,我来尝试打个样。
最后,也是想在自己对于童年的记忆还保持鲜活的时候,写下这个回忆录,纪念我亲爱的姥爷、姥姥。当然,这本书也献给所有在后细瓦厂26号生活过的家人们,希望它能带长辈们重温八十年代的美好,同时也让年轻的一代更加了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