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几年前了,有一次和海哥在国家图书馆坐公交车。上了车了,都走开了,突然公交车很猛地停了。然后就听见“啪啪”的拍门声,门被打开了。一个老头上来了。一上来就用很重的京腔扯开嗓子骂上了,诸位可以用电影里的对白自动脑补,如今已经过去很久了,他具体骂了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欺负老年人。司机的话我也就记着一句:要想随手拦车打滴去,这是公交车。也是京片子。
这事儿给我的印象特深刻,以至于到现在还记得。这老头,大概就是我们说的为老不尊吧,后来骂的整个公交车上的人都忍不住出来挺司机师傅。
你们丫的,现在这社会,年轻人欺负老年人了。
是不特讨厌?你老你有理?
其实全国各地这种“老炮儿”不在少数,这要是不是搁在电影里,披上“义”的外衣,这滴溜着鸟笼子的皇城根底下的老爷子,你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鼻子都得冲天吹气,对外地人永远是一脸毫不掩饰的鄙夷,“你们丫的,全是乡下来的”,请问,这样的人,你能有什么好感?
电影让人动容的就是,它展示了“老炮儿”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才是他生活的本真。
他们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里有一处房产,那地价动辄上万,然而,却小的可怜,远远谈不上优质生活。住在胡同里,冬天的早上还得倒尿壶。他们骑着吱吱嘎嘎的自行车,住在平房里,连暖气甚至都没有,得自己点炉子。
和这个整个国家最繁荣最前沿的城市,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撕裂感。如果你不深入这个城市,你甚至以为,后海的悠闲三里屯的闹腾才是这个城市的真实,然而,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然而,真正的主人,竟然未曾真正的主宰。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乐呵,但是一墙之隔外的世界,他们又觉得茫然,索性,还是按照自己步调来吧,反正,人们知道,他们是“老北京”。
以前我以为豆渣有多好喝呢,一说起北京的胡同文化就要提到“油条、豆渣”,没想到根本难以下咽,因为据说这其实是穷人喝不起豆浆的产物,但是一提起来却忒有面,这就是“老北京”们的面子。我爱喝,是因为我是北京人,你们这些乡下人哪能体会到它的美?
可是啊,这高贵而怡然自得的生活,突然有天被撕碎了,真相是凌厉的。
他们身上连三百块钱都没有,两千块钱不是小数,抖出来,够有面吧——“多出来的,就当补偿吧”,登时引起哄堂大笑,连自己的儿子也觉得尴尬。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一幕,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做自己认为“有面”讲规则的事情,但是却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不过是“猴子请来的逗逼”而已。
也许,当年那个在站外拦公交车的老人,当年也是在消失的宣武区混的呢。世界一旦不符合他们的步调,一旦不顺心遂意,就是“年轻人欺负老年人”。
其实,他们也是很脆弱的,用这句话来转移矛盾,讪讪的掩饰着自己的尴尬,只为了维护自己“老炮儿”的尊严。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老炮儿”有自己的标准,只是未必符合这个快速奔腾的世界罢了。他们最终倒下了,扯着呼呼啦啦的心脏,倒在冰场上,完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审美。江湖人就该有个江湖人的“样儿”,混的就应该死在场子上,至于这架茬没茬的起来,那其实不重要。为了自己理想国度的英雄主义,死算什么,死也得死得“有面”,这样,就算死得不亏。
这在今天,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啊。
所以,才会为此动容,当我们已经模糊了原则的意义的时候,六爷用生命践行的就是“原则”,哪怕这个原则,在你我看来是可笑的,但是,只要一个人为此坚持时,哪怕“死”也不放弃原则时,你就会明白,“小李飞刀”们,其实这个世界里还是有的,只是,做这样的侠客,在这个世界里,你看到的画面不是武侠世界里的写意生风,飘飘拽拽。
两代人,好像会达成某种和解,其实,永远也无法和解。有一天,90后也会变老,那个时候,他们会成为“老炮儿”的一代,新的生命永远是不缺的,时间也不会停止流动。就像小老百姓和某个他们所不能懂的阶级,永远无法和解。
世界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整体,其实,那些看不见的代际看不见的阶级壁垒,一直都存在,一直都在沉默的对抗着。有天,他们因为某些事情,必须去面对这些的时候,就是悲剧,总有人要因为看见而死去,而“老炮儿”就是炮灰吧。
这是一部好电影,可深思的远远超越电影所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