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好读到了笑来老师要求帮忙朋友圈推广专栏的那一页,觉得挺对不起他。上一次读到这里,我没有转发,而这一次我仍然没有转发。虽然我给自己找了些理由,比如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是半年后,现在更加是1年半了如此等等,其实我知道都是靠不住的。仔细反思,可能原因是,我给别人推广好东西从来没有得到过积极的反馈,我还没有成为能说话的人。
刚好今天群里面也在讨论向家人推广读书的事情,我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我试着向老婆推销过这个专栏,可是她不怎么喜欢。我在这之前,也在旅途用手机听过朗读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以及《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她也应该对李笑来老师有比较完整的了解了,但是他还是不喜欢这个专栏。不过在我的影响下,她去年还是开始听得到,后来我送了她一张每天听书年卡,推荐她选一个专栏。在断断续续听了一段时间后,她选择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专栏,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一样,关注的焦点也不一样,所以我喜欢的和她喜欢的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现在由于我和她有重叠的听每天听本书,经常也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感觉也算是一起在成长。但是也可能是这一件事让我意识到,我认为好的别人并不一定认为好,所以推荐得根据对方的接受能力和喜好来。
后来我试着转发过得到的优惠券到朋友圈,应者寥寥,点赞的只有几个,不知道是否有人听了。年初到上海的时候,遇到表妹也给她推荐了,并且在后来特别推荐她订古典老师讲职场生涯的《超级个体》。另外我曾经向一个我的同事推荐过得到,先让他听了罗振宇跨年演讲,然后在和他聊人工智能相关的话题后,他告述我他定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因此会有收获,或者某一天会记起我推荐过这个APP给他们。这两个可能都是属于被我影响比较深的人,属于能听我说话的人吧。我试着在群里推荐过李笑来老师的专栏,也向其它同事推荐过李笑来老师的书,但是得到的反响平平。
再回想起来,我其实也是如此的固执,很少接受别人推荐的好东西。学英语这件事,我很多年前在一个技术群和别人谈起,有人告诉我背诵20篇阅读理解题,可以大幅度提升英语水平,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进去过。直到后来一次偶然聊天,他说起这个方法是他去新东方学习,上了李笑来老师的课后学到的方法,我才突然记住了。可能他在我眼中就不是一个能说话的人,而李笑来老师是的,我才能记住这种推荐,但是由于不是李老师亲口说的,我并没有去做。后来我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学习一些学习的书,这其实是用知觉学习,快速提升语感的好方法。我这个时候才终于打破了自己的成见,开始试着践行。
可能我给别人推荐好东西时候遇到的困境,别人给我推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发生了,只是我并没有去察觉。可能我的老婆也给我推荐过她觉得好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听进去过。推荐东西还是如老师说的,得首先成为能说话的人,才有人听你说的话。可能我并没有去竖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如有位同学所说,可能我也要多去表现一点我的进步,输出多一点东西到他们能看到的地方,然后再开始给他们推荐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