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想讲给父母听,我们的爸爸妈妈,面对百岁人生,其实你们都还年轻,退休的生活里,应该加入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把人生分为三段,求学阶段,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但是如果生命被拉长到一百岁,五六十岁退休后的时光,还有一半的人生哦。在大量的时光里,如何不为财务问题束缚手脚?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如何处理好家庭朋友关系?如何与社会联动?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陪同父母一起规划他们的时光,而不是企图用钱解决一切问题。父母需要钱,但我认为他们需要的是他们可以掌控的钱,而不是子女的赡养费。他们自己的钱,才能带给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功的愉悦感,子女给的钱永远是递减的快乐,我们能做到给父母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但自我财富增长的既视感才能带给他们内心安定和松快。
人们不喜提到老年,或许是因为跟身体虚弱和疾病甚至临终时刻关联起来,但事实上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告诉我们,我们会健康的老去。女孩子不愿被问及年龄的尴尬会不会跟爷爷奶奶的窘境相似呢?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活到100岁,五六十岁的年龄应该算是中年吧。所以我们应该看清,爷爷奶奶都真的很年轻。
我的父母是领着退休工作的职工,这可能是被很多人羡慕的群体,至少不用担持续心“吃老本”的老年生活。但是通货膨胀的存在,和一辈子省吃俭用存钱的观念,也并没有让我的父母放开手脚的去生活。
工作真的就是熬日子吗?那么长寿带给我们的除了温蒂尼诅咒(必须不停的工作),还剩什么?或许,面对父母,这样的说法能让他们感觉舒服,如果晚年生活,你喜欢跳舞,跳舞的同时还能挣钱;如果你喜欢刷手机,同时还能挣到钱,如果你的兴趣爱好能实现财富增长,会不会听起来很美好?
父母常常会说,年纪大了,就算想工作也没人要了,这种状况会在百岁社会里有所改善,很可能七八十岁重新创业甚至工作实习是常态。另一方面,所谓没人要,是自己想要依靠没有更新的技能驰骋社会,这当然是会被淘汰的。
父母也许会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我学习,简直就是难为老人家嘛。这种状况是因为父母的年代和认知,把学习理解为狭义的“上学”,而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事实上,广场舞阿姨学习舞蹈的热情,远不比高考考生差啊,所以说任何年龄任何人其实都热爱学习,只是最轻松是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
父母最需要的是调整视角,把自己从“老人”堆里提取出来,放入中年人的队伍里。如果身边的人充斥着疾病和离世,那么大概会觉得自己呼吸的空气都带着悲伤的气息。中年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充满希望和生活的期待……
消磨时间的日子有个最大的健康风险,就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尽管科技医疗技术不断更新,老年痴呆症将是未来威胁老年人的第一大杀手。所以,哪怕就是冲着这个威胁,任何时候都不该放弃运转大脑。真的什么都不做就是放松吗?为什么换个知识面去学习,不算是休息呢?什么都不做带来的空虚寂寞冷,和敢于尝试带来的生机期待快乐,哪个是人们喜爱的?
我想父母迈不出尝试的脚步,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接受失败。虽然他们会教育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为“母”了。求安稳才是他们手握的“稳稳的幸福”。但是父母们真的输不起吗?论时间,比年轻人更多;论经验,也不输给晚辈;论财富,虽有多少之分,但总比月光族强很多。那么他们才是真正的天时地利,至于能不能有“人和”,这取决于自身的想法。守着固有存款和消极递减,这叫做“怨天尤人”,是自己放弃了进步和更多机会。拥抱不确定性融入年轻人的团队,即使一次两次失败,又如何?被花掉的才叫钱,存起来的叫数字,每天守着一堆数字,意义何在?
为什么只有年纪大的人才需要提到子女孝顺?我们也为人父母,却不曾想要子女为我们做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充实,子女管好自己的生活让我们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才是王道。我们的父母太过空虚,无论是精神、时间、还是情感都没有寄托,所以才希望用孝顺拉回与子女的距离。
真正的孝顺是充实父母的生活,让他们重新定位,找到社会价值,人生意义,家庭地位,过他们想要的生活,掌控他们自己挣的钱,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虽然感觉说起来,好像是在勾勒我们孩子的人生,但是以我们的父母的年龄,面对往后余生的百岁,他们现在也不过只是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