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   影像记录164 2025-04-23

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   影像记录164

2024年4月30日,在葡萄牙里斯本,游览罗西欧广场时,外观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图片1)

(图片1)罗西欧广场北侧的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

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也称多娜‧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Teatro Nacional de Dona Maria II),在罗西欧广场的北侧,建筑典雅华丽。(图片2)

(图片2)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

原先剧院的旧址是一座建于1450年用于招待外国来宾和贵族的宫殿,叫Estaus宫,16世纪成为宗教裁判所的驻地。这座宫殿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得以幸存,却在1836年毁于一场大火。

后来,由葡萄牙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政治家阿尔梅达·加勒特(Almeida Garrett,1799-1854年)发起,决定以一座献给女王玛利亚二世的剧院来代替昔日的宫殿。(图片3)

(图片3)玛利亚二世

(阿尔梅达·加勒特出生于波尔图,但在亚速尔群岛长大。1820年他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流放,后来到了英格兰。1826年归国后,他协助敦·佩德罗赢得王位,并被任命为内政部长。)

于是,由意大利建筑师Fortunato Lodi(1805-1883年)设计,在1842年到1846年间建成了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图片4)

(图片4)剧院前是玛利亚二世的父亲佩德罗四世的铜像

门廊顶部的三角楣内雕刻着希腊神话中主管艺术与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上方中间的雕像是“葡萄牙戏剧之父”吉尔·文森特(Gil Vicente,1465-1536年),左边的雕像是代表悲剧的墨尔波墨涅,右边的雕像是代表喜剧的塔利亚。(图片5)

(图片5)门廊顶部的三角楣

关于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

阿梅利亚·雷伊·科拉索(Amélia Rey Colaço 1898-1990年)被认为是 20 世纪葡萄牙戏剧界最杰出的人物,1920年12月,她与演员罗伯斯·蒙泰罗(Robles Monteiro)结婚。次年,两人赢得了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的特许权竞标,并成立了自己的剧院公司:Companhia Rey Colaço-Robles Monteiro。就这样,欧洲经营历史最长的剧院公司诞生了(历时53年,于1988年正式解散)。

阿梅利亚·雷伊·科拉索才华横溢、有雄心有抱负,为公司制定并施行了多项计划:组建一个有凝聚力的、要求苛刻的表演团队;承受着审查压力编排多个精彩剧目;致力于提升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倡导众多艺术家在舞台场景设计中进行合作等等。

附注.玛利亚二世

玛利亚二世(Maria II;全名:玛利亚·达·格洛里亚·若阿纳·卡洛塔·莱奥波尔迪娜·达·克鲁斯·弗朗西斯卡·沙维尔·德·保拉·伊西多拉·米卡埃拉·加布里埃拉·拉斐拉·贡扎加;Maria da Glória Joana Carlota Leopoldina da Cruz Francisca Xavier de Paula Isidora Micaela Gabriela Rafaela Gonzaga;1819年4月4日-1853年11月15日)也被称为“教育者(葡萄牙语:a Educadora;英语:the Educator)”或“好母亲(葡萄牙语:a Boa Mãe;英语:the Good Mother)”。(图片6)

(图片6)玛利亚二世

玛利亚二世是1826年至1828年和1834年至1853年间葡萄牙和阿尔加维王国的当朝女王,布拉干萨家族的一员,是巴西皇帝解放者佩德罗一世之女。1826年她的祖父葡萄牙王若昂六世去世后,其父成为葡萄牙国王。在其父让位不久后被提名为王位继承人,指定其叔米格尔一世为摄政王。1828年9月前往欧洲继任王位,因其叔米格尔在封建贵族和教士支持下自封为王,遂于1829年返回巴西。1834年恢复王位。在位期间,政局动荡,拥护1822年宪法的激进派与支持1826年宪章的宪章派斗争激烈。

1.早年经历

玛利亚二世于1819年4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生,她的母亲是佩德罗一世的第一任妻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女儿,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莱奥波尔迪娜。尽管当时的巴西属于葡萄牙的领土,但玛利亚依旧是唯一一位在欧洲以外出生的欧洲君主。

2.继承危机

当玛利亚的祖父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在1826年3月去世后,葡萄牙陷入了继承危机。

国王有一位男性继承人佩德罗,但是佩德罗在1822年宣布巴西独立并且成为了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已故的国王还有一位幼子米格尔,但是他因领导反对其父亲以及其父亲推行的自由主义体制的革命而被流放到奥地利。若昂六世临死前任命他最喜爱的女儿伊莎贝尔·玛利亚公主作为摄政王直到“合法继承人回到王国”--但是他没有具体说明他的哪位儿子是他的合法继承人,是开明的巴西皇帝佩德罗还是流亡的专制主义王子米格尔。

大多数人认为佩德罗是合法继承人,但是巴西不愿意因他而使巴西的王位与葡萄牙再度联合在一起。清楚意识到此事的他弟弟的支持者准备带米格尔回国并让他继承王位。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下,佩德罗做了一个更合适的选择,他愿意放弃葡萄牙的王位并支持他的长女玛利亚·达·格洛丽亚登基(玛利亚当时只有7岁),并让她嫁给她的叔叔米格尔,而米格尔也应作为实施自由宪法的摄政王直到他的侄女成年。

米格尔假装接受这个建议,但是当他到达葡萄牙时他废黜了玛利亚,自立为王,并在这个过程中废除了自由宪法。在他的恐怖执政期间,玛利亚前往许多欧洲宫廷旅游,包括她的外祖父在维也纳的宫廷,以及伦敦巴黎

1831年佩德罗一世退位,他的儿子(玛利亚的弟弟佩德罗二世)登基,并且加入了效忠玛利亚的势力,在亚速尔群岛上发起的反对米格尔的战争,迫使他在1834年退位。于是,玛利亚恢复了王位并且与米格尔取消了婚约。

1833年2月7日,为了保护女王,第二枪骑兵兵团成立,女王的枪骑兵兵团的座右铭是“成王败寇(Morte ou Glória)”,与女王的名字玛利亚·达·格洛丽亚(Maria da Glória)幸运的相似。

3.统治时期

在其父佩德罗摄政期间,司法部长,左派激进分子若阿金·安东尼奥·德·阿吉亚尔(Joaquim António de Aguiar)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散了所有的骑士团,驱逐了耶稣会等宗教团体,并将教会的学校等地产收归公有。非洲的传教活动也被迫停止了下来。阿吉亚尔因此得到了“修士杀手”(Mata-Frades)的绰号。这些激进措施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殖民地在文化上也变成了沙漠。

玛利亚二世亲政之后,面对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凋敝的海外殖民地,她和她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重振昔日帝国的辉煌。萨·达·班代拉侯爵(Marques de Sá da Bandeira)在这种背景之下出任了首相。一上台便提出了诸多的改革方案:在海外殖民地逐步废除奴隶制度;鼓励棉花、咖啡和甘蔗的种植,并对积极响应的农民和农场主给予奖励;重新在殖民者之间分配土地,避免土地的过分集中;设立海外传教学校,为振兴一度中断的海外传教事业培养人才--当然,这个学校不再隶属耶稣会,而是直属政府。

科斯塔·卡布拉尔(Costa Cabral)继任首相后继续进行改革,只不过他的措施都集中在教育领域:继续推广小学基础教育,并在每个省城都设立了正规的中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里斯本和波尔图均建立了外科医学学校(Escola Médico-Cirúrgica),并成立了波尔图理工学院(a Academia Politécnica do Porto)和农学院(o Instituto Agrícola),还有新的陆军学校;葡萄牙第一批师范学校也是在这个时期陆续成立的。

在这样一个全社会都推崇教育的环境下,女王对他的两个儿子佩德罗五世路易斯一世也是悉心教导,关爱有加,使得兄弟二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因此上她获得了“教育者”(a Educadora)的雅号。

除了教育领域的改革,首相科斯塔·卡布拉尔还大力发展建设,到处修路架桥;葡萄牙的第一条铁路也是在他担任首相内开工的。他还重新组织了邮政系统,引入了邮票制度。现行的法律制度也受到了重新整理汇编,分成三本出版印行,即行政法典、刑法典和民法典。

但是实际上,这段时期的葡萄牙处在一个非常动荡不安的时期。在玛利亚二世登基之后国内就存在着1822年宪法和大宪章好坏的争议。早在卡布拉尔上台前的1836年9月,在自由主义激进派的领导下,里斯本爆发了九月革命,要求废除大宪章,恢复1822年宪法的合法地位。女王和保守派见状竟然妄图用一个海外殖民地来换取英国出兵镇压起义,以保住大宪章的权威。消息走漏之后民众群情激奋,与军警爆发了数次大规模冲突。1838年3月13日,国民警卫队(Guarda Nacional)的一些激进警官联合罗西欧兵工厂的工人再次暴动,结果被政府军野蛮镇压了下去,革命者死伤惨重,史称“罗西欧惨案”(o Massacre do Rossio)。此次事件之后,双方终于互相做出了让步。在1838年4月4日,也就是女王19岁生日这一天,政府颁布了新宪法,而新宪法其实就是1822年宪法和大宪章的折衷的产物。随后,里斯本地区行政长官科斯塔·卡布拉尔进入了中央政府,一路攀升,于1839年12月被提名为首相,并获国会通过。

然而卡布拉尔并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一来他有独断专权的毛病,一直为政敌所诟病;二来他在任期内的赋税一直居高不下,使普通民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三来他是个保守派,上台后就一直开倒车,1842年干脆废除了1838年宪法,重新恢复了大宪章。诸多原因加在一起,又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

1846年,卡布拉尔政府新颁布一项改革法令,规定死者今后不再安葬在教堂的墓地,而是要安葬在统一规划的公共墓地里。这项法令遭到了北方传统的天主教信徒们的一致抵制,并最终在4月爆发了“玛利亚·达·芳特”起义。玛利亚·达·芳特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参与起义的有很多家庭妇女。起义提出了鲜明的口号,那就是“打倒卡布拉尔”。但是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起义坚持了一年就失败了。但是卡布拉尔也因此被罢免了首相。有了前车之鉴,继任的首相们不敢创新变得中规中距。

4.婚姻生活

1835年1月26日,15岁的玛利亚与欧仁·德·博阿尔内的儿子,约瑟芬皇后的孙子,第二代洛伊希滕贝格公爵奥古斯特·德·博阿尔内结婚。然而,他在成婚仅两个月后的1835年3月28日去世。

1836年1月1日,她与品行文雅,能力出众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的费迪南德王子(费尔南多二世)结婚。按照葡萄牙的习惯,在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王位继承人佩德罗在1837年诞生时,他获得了王夫的头衔。

经过不断的怀孕和分娩,医生警告玛利亚分娩的危险几乎每年都有。尽管她的母亲也是因多育而导致的流产后的并发症而去世,然而,她对此却不以为然,玛利亚甚至说:“如果我死了,我也是死在我的位置上。”

1853年,玛利亚在里斯本去世,终年34岁。当时她正在生育她的第11个孩子欧热尼奥王子,这个孩子也没有存活。

玛利亚二世不仅是一位好母亲,也是一位善良的人,她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试图帮助她的国家,所以后来她获得了“好母亲”和“教育者”的绰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