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武功山帐蓬节又开始了,虽然,它开始得似乎悄无声息。
今天,我们(萍乡生活)杂志的团队还是去了,尽管这个杂志已经不曾经营很多年。格外感慨当年我们可以一天不坐缆车上下山的体力,只得不由自主的承认我们都老了。杂志不在,可是经历还在,我们这一群傻逼还在,毕竟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是从什么时候起,一年一度的武功山帐篷节更多的成为外地人的狂欢,萍乡本地驴友慢慢地疏离了这个曾经撩动激情与热血的节日,也许是因为我们渐渐老去,不再有年轻时的桀骜不驯;也许是因为武功山帐篷节已不复当初的淳朴自然,缺乏了再吸引众生的活力,总之,我们与帐篷节,除了回忆,再难以续前缘。
2009年的5月,武功山景区的青青草原在云山雾罩中摇曳生姿,宛若仙境。望着杂志社投稿的一帧帧美到窒息的摄影作品,我们不淡定了。我果断出击,寻到管委会,共同参与策划帐篷节,那是一个疯狂和充满勇气的决定。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沟通和筹备,2010年的9月,武功山帐篷节正式登上《萍乡生活》杂志封面,从此,我们也开始了与帐篷节相伴相随的难忘经历。
第一届帐篷节头天,我们刚刚结束整本杂志的文稿、排版、校对等一系列工作,为了全体人员出动,我们加了两个通宵的晚班。9月的微风正好,兴奋远大过疲惫,我们带点干粮就全体上路了。
那时候管委会的某主任很认可我,也认可了我们整个团队。他相信我们可以将第一届帐篷节,以及未来,一直陪伴下去。就这样我们和武功山结下了不可磨灭的渊源。在武功山初始世界的舞台,有我们才华的展现,有我们的欢乐和汗水,有我们偶遇的那个他,也有我们错过的那个他……
那时候的帐篷节特别原始,到现在我都没有办法磨灭那份最原始的记忆。在山顶上,浩浩荡荡的对歌,以至于下山后我一个星期嗓子都没有办法恢复。怎么样才可以回忆出我们当年的才华?其实我现在都没有办法用文字表现。
第一届帐篷节,在山底,缆车索道一片乌泱泱的人,都是背着硕大帐篷和露营装备的来自全国各地驴友,我们佩戴着工作证,耀武扬威试图插到前面,立马就被挤出来了,只得乖乖回到队伍后面一本正经排队,这一排,就是2个小时。下了缆车,一路上人群摩肩接踵,我跟丽丽已是饥肠碌碌,到好汉坡,但见前面遇到的几个朋友居然带了户外炉台开始做饭了,菜香传来,我俩互相望了一眼,决定主动搭讪,企图能蹭碗饭吃,几次三番无奈人家不搭理我们,只得作罢。夜色终于暗了下来,山上开始沸腾,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帐篷挨挨挤挤,不知道哪边先响起了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激情,大家开始分山头、分地区对红歌,整个山上是晃动的手电筒和情绪激昂的歌声,直唱到半夜方罢。我们还意犹未尽,又到旁边帐篷蹭了几杯啤酒,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到帐篷休息。第二天起来,亦没有刷牙洗脸,随着人流沿着狭窄的步行道下山,一路依然兴奋不止,只觉得浑身充满能量。及至到家,第二天都爬不起来了,腿酸无力,休息了三天才能出门工作。
2012年9月,因钓鱼岛事件,反日情绪空前高涨,在帐篷节那天达到了顶峰,我们杂志社特地制作了几面旗子和标语,加入了汹涌的人潮,那一天山上有好多人穿上了红军服扛着红旗,我们也混入队伍中巡游,顺便宣传了一下即将举行的婚博会。此后的每一届帐篷节,公司作为策划单位每年都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客户被我们感染,参与活动,连天津的客户都赶来与我们一起感受山上无拘无束,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气氛。
年复一年,帐篷节逐渐成为一年一度的欢笑盛宴,也日渐成熟,后来慢慢有了水、有了电、有了信号、更有了舞台,2014年,我们还登上舞台表演了节目,记得那一年的帐篷节倾盆大雨,每一个人都湿透在了帐篷里……
后来,网络流行,那些能够刻印在铜板纸上的文字,已经失去了市场,它只能逐渐埋灭在了我们的心里,所以那本风靡一时的杂志和我们当时那一伙风花雪月的人,逐渐退出了市场,我们终于各奔前程,我们再没有一起参加过帐篷节。
今年,我们重温当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是大家早已不是当初的我们,帐篷节也没有了昔日的美好。如今的帐篷节,只剩下钟灵毓秀的风景,更像是旅游节了,不复当初的原生态文化了。
十年过去了,帐篷节依旧一年一度,而我们,却已经悄无声息地老去。庆幸的是,还保留着一份热爱生活的快乐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