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狗头山下的人家(小说)

王晓莲

  一

  狗头山原名石阁山,又称高山。距天尽头乡政府十多公里。面积六平方公里,海拔一千二百二十多米,有“站在狗头山,伸手摸着天”的说法。山的北边平缓,柏树成林,四季青翠,南边悬崖绝壁,深渊万丈;东西地势陡峭,昔有城墙围之。站立山顶,四望群山怀抱,狼神山对峙,石鸡山静卧,魏巍吕梁山脉其貌可见,黄河大川蜿蜒东去。周围怪石林立,白云萦绕,如仙境一般。一条条柏油村道连接着几十个村子,村子周围被绿树掩映,各村新建的党教室和卫生室交相辉映。退耕还林之后,农民们改变了传统农耕模式,坡地种花椒,平地栽苹果。秋后,一车车苹果被经销商运往山外,果农们数着红红的钞票,盘算着是去三亚旅游,还是去美丽的西双版纳。

  狗头山距离黄河有十多公里,到壶口瀑布就是三十多公里。黄河沿岸的陡峭绝壁,夹裹着一条黄带子,转过一道弯,又有一道弯。蔚为壮观的大川令人心旷神怡,得天独厚的地质外貌让城里人流连忘返。城里人惊诧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刀,却不知道这里的农民是怎样的苦焦。

  狗头山朝黄河边走二里路,有一个阳湾,湾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湾里人家大部分姓罗,村名就叫罗家湾。政府的移民政策,让村民们从散落的土窑洞院落,搬到塬面上,修建了几排崭新的石窑洞院落。从无人机拍摄的视频上看,几排石窑洞的外貌装潢是一样的,窑背上做了防水措施,清一色的彩钢配着蓝天白云,特别漂亮。窑面上贴了瓷片,太阳一照,亮闪闪的。围墙是一样的红砖,门楼是一样的高大。门楼大部分贴了彩色瓷砖,一家比一家好看。不一样的大门上贴的对联,有的吟诵盛世,有的启迪后辈,大部分喜欢“耕读人家”。大门外家家有沼气池,厕所和沼气池连在一起。沼气池沾了政府惠民政策的光,可惜懒人用不成,只有经常住在村里的勤快人才能用。沼气池是需要肥料的,懒人不喂鸡,不喂猪,哪里来的肥料?

  涝池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用水泥新修建的。四周围着铁栅栏,小孩是近不了边的。涝池旁边的三棵大槐树,足有上百年的历史。涝池中的天然雨水灌溉了村子里一半的农田,人畜饮水都是自来水,同时浇灌其余的农田。涝池前面是新修的广场,广场上有健身器材,有宣传栏,有座椅,有上了年岁的长空了的柳树。涝池后边是一排平房,有小学、党教室、卫生室,还有三间房子给三个孤寡老人住着。挨着平房的下一排是石窑洞,第一家是罗家寡妇李凤英的家。

  罗家寡妇并不是真的寡妇,在法律上她是有男人的。儿子两岁时,她男人罗狗全被铜川煤矿招收去,当了工人。罗狗全变心再娶,李凤英就成了活寡妇。据说李凤英年轻时很漂亮,是村里的人梢子。一辈子的寡妇生涯,使她养成愤世嫉俗、嫉恶如仇、刚强泼辣、尖酸刻薄、爱骂人的性格。一辈子没有脱离劳动,锻炼得她身强体健,从来不生病,没有尝过药是什么味。马上就是她的八十大寿了,看起来,她不像是八十岁的奶奶,倒像是一个六十岁的大妈。她的耳不聋,眼不花,一排黄板牙倒还齐全。生气时,她的眼睛瞪的和牛铃一样大;高兴时,眼睛眯成一条线,大嘴巴张的好像那砖瓦窑一般大。虽然年龄大了,她的背不弯,腿不疼,常常扛着小䦆头掏葱挖蒜,给儿孙择菜熬粥,添柴喂牲口。更多的时候,她喜欢坐在广场的长椅子上,给大伙夸了儿子夸孙子,夸了儿媳夸孙媳。孙媳妇巧云的手机上,有村里出门人用无人机拍摄的村容村貌,罗家寡妇怎么也看不够。孙媳妇要去果园下苹果,急着要走,老太太拿着手机不放手,给大伙挨着看:“你们看看,他娘的,咱们村子在电影里这么漂亮,这么好看!啧啧,狗头山的云和雾,黄河边的石头岸,平时不注意,没想到还这么威风!咦!咱村有这么多树?天哪!咱在画里边住着哩······”

  巧云说:“奶奶,快把手机给我!家里人都下苹果,过几天人家就来装苹果,下不完会耽误事的!我去迟了,你孙子会骂我的!”

  老太太说:“安鑫骂你,有我哩!巧云,你看,这是咱现在站的广场,咦,这些字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这里是我和你大大你大妈住的,隔壁是你公公婆婆住的,再过去是你们家,再过去是安宝的院子。巧云啊,你们年轻人舍得花钱,大门比我们的好看,呀!热水器也看的清清的······”

  广场上的人们乐呵呵的,一个个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感到自豪和骄傲。有两个老婆婆是罗家寡妇的叔伯妯娌,一个外号叫二妖孽,一个叫三妖孽。妯娌三个一生中互相帮衬,互相照顾,年轻时虽然骂过架,也打过架,不过关系却处得特别好。二妖孽说话了:“巧云,那天我看见你还给你奶奶送饺子哩!以后不要给她送,给我送!等她再来你家,你把大门关上,不要让老妖孽进去!看把她能的,人都快飘起来了。哈哈!”

  巧云笑道:“哈哈,你们都能的很,都快飘起来了。”

  三妖孽说道:“老妖孽该享福了,一辈子吃尽苦中苦,把两个儿子养活大不容易,娶儿媳妇不容易,娶孙子媳妇更不容易。”

  大伙围着罗家寡妇看视频,议论着罗家湾的变迁,向往着未来美好的生活。这时候,一辆车停在广场上。车上下来一个老头,清瘦的大高个,纯白色的头发,大而无神的眼睛,干干净净的打扮。左手拉着拉杆箱,右手提一塑料袋西药。广场上的人不说话了,都看着这个不速之客。巧云问:“奶奶,你说这是哪里来的洋老头?”

  巧云看见奶奶的脸色大变,全身都在发抖。此人不是客,而是李凤英的男人,让李凤英当了一辈子活寡妇的罗狗全。罗家寡妇走上前,指头指到她男人的脸上破口大骂:“罗狗全!你这个狗娘养的陈世美!让你老娘娘当了一辈子活寡妇,快死了你才回来,你回来干什么?”她发挥一辈子骂人的技巧,右脚在地上跺一下,左手叉腰,右手指着罗狗全,骂了一个底朝天,唾沫星子喷的罗狗全满脸都是。罗狗全坐在椅子上,她追到跟前,不容他说话,继续骂。骂人的话脏得不能让人写出来。

  小车司机和罗狗全交流过,还指望蹭一顿便饭,看了这个架势,发动汽车一溜烟跑了。

  巧云知道有一个没有见过面的爷爷,听见她奶奶骂人的话,就什么都明白了。她急忙打电话给家里人,不到十分钟,全家人都到了广场。村里的人,很久没有见罗家寡妇骂人了,听见她的骂人声,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都来广场上看看。

  罗家寡妇的大儿子叫建军,二儿子叫建民。建军的儿子叫安宝,建民的儿子叫安鑫。众人围着罗狗全看,就像看着猴子似的。罗家寡妇看见儿孙来了,暂时休战。建军婆姨和建民婆姨,一人拉一条胳膊,把婆婆拉回家。安宝和安鑫看着他们没有见过面的爷爷,好奇地问他叫什么,多少岁数了。建军吼了一声:“都回家去!”

  众人开始散了,罗狗全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叫了一声建军,跟在建军屁股后边,想跟他回家。建军夺过他大手里的药袋子,狠狠的扔在广场的那头,指头指到他大的眉眼上,骂道:“不要跟着我!滚!快滚!”

  广场上就剩下罗狗全和九十多岁的罗家六叔。罗狗全老泪纵横,鼻涕涎水一块流。六叔看着这个几十年没有回家的侄儿,狠狠地把拐棍在地上顿着,骂道:“你呀!我就想抽你几下!去我家吧!你还指望人家请你回家?”

  二

  六叔把罗狗全带回家,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老人顶着很大的压力。一方面,罗家寡妇和建军肯定要骂,罗狗全是这母子的仇人,谁让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另一方面,六叔九十多岁了,每天靠孙子媳妇给他送饭,现在是下苹果的时候,哪里有时间照顾一个多余的闲人?况且还是一个陈世美!

  罗家寡妇回到家,胸口憋着一股火,越想越生气。家里人都去地里干活了,建军吩咐巧云陪着奶奶,不让理那罗狗全。老太太听见巧云说,罗狗全跟着六叔回家了,就骂:“那老不死的东西,不让那狼不吃、狗不咽的东西滚他娘的,留下做什么?让我过去骂他狗的!”

  巧云劝道:“奶奶,你不要着急,让我去我六老爷家刺探一番,看看老头打算住几天,还是另外有什么打算。”老太太催促巧云快去。

  过了很长时间,巧云回家给奶奶说:“老头不打算走了,他的那个老婆得癌症死了,儿子死得还早。”

  “哈哈哈!野女人死了!那个野种也死了!能不死么,天天让我这个活寡妇咒骂,不死才怪哩!”听见她的仇人死了,罗家寡妇高兴得不得了。

  巧云又说:“老头给那野老婆看病,花光了积蓄,剩一套房子,还被电信骗子骗走了。老头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罗家寡妇骂道:“你看那挨千刀的!你看那畜生不如的东西!临死不远了,没有地方去了,才想起咱们了!那狗东西想的美!休想吃我的一口饭!休想喝我的一口水!”

  罗家寡妇的娘家也在狗头山下。年轻的时候,罗狗全眉清目秀,身材高大,是很帅气的一个小伙子。那个时候是农业社,有一次大会战,李凤英和罗狗全被分到一个小组,一起干活半个多月,两人心生爱慕之情。公社组织排演节目时,罗狗全饰演小二黑,李凤英饰演小琴。等到汇演结束,罗狗全差媒人提亲,两人很快就结婚了。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自由恋爱。罗狗全英俊潇洒,勤快体贴,李凤英温柔贤惠,夫唱妇随,二人情投意合,都是生产队的壮劳力。生下建军以后,狗全妈帮忙带孩子,一家五口的小日子红火温馨、幸福美满。

  铜川煤矿的领导来村里招工的时候,罗狗全的父母不愿意让儿子走。李凤英却全力支持。能够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出山去当工人,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如果不是孩子拖累,李凤英也想去呢!她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好好劳动挣工分,生产队分的粮食够生活了。狗全出去挣钱,那么,家里要粮有粮,要钱有钱,那样的日子是多么幸福!狗全给凤英承诺,等以后在铜川站住脚,他就接凤英和儿子去铜川住。

  刚去铜川第一年,狗全和凤英互通书信,倾诉相思之苦。盼星星、盼月亮,凤英终于盼到过年,狗全给全家人添置了新衣服,买回烧酒、瓜子、花生、水果糖等等农村人见都见不着的东西,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团圆年。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凤英白天劳动,晚上陪伴她的只有狗全回的信了。尽管能把狗全的信倒着默诵,凤英还是喜欢看,看狗全的笔迹,品狗全写的情话,看标点符号,嗅狗全的气味,在字里行间捕捉狗全的信息。

  渐渐的,罗狗全的信越来越少。凤英写去的信,狗全也不回。秋收的时候,和狗全一块去铜川的罗二狗回村探亲,帮生产队收割。狗全妈和凤英去问二狗,这狗全怎么不回来呢?二狗支支吾吾,说狗全被提升成生产组组长,工作忙,没有时间回来。二狗走了以后,村里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凤英。公公婆婆突然病了,原来像亲生父母一样的人,突然有了距离,看凤英的眼光躲躲闪闪。他们让凤英单独做饭,不给凤英驮水,不给她烧的木柴。换句话说,就是分家了。村里人吃水要去五里之外的井沟用毛驴驮水,凤英提不起八十多斤的木水桶,她去求二妖孽,也就是狗全的叔伯弟弟的婆姨,请人家帮自己驮水,没有想到二妖孽不让自己男人帮忙。凤英再去求三妖孽,三妖孽也不让自己的男人帮忙。不仅如此,村子里所有的男人都躲着凤英。队干部平时很照顾凤英,现在不行了,如果照顾一下,队干部的老婆会指桑骂槐,让凤英下不了台。

  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难,凤英终于熬到年底。凤英和公公婆婆早早地准备了年杂饭,等着狗全回家过年。这一次,空等了。二狗回来的时候,狗全没有回来,而且连一毛钱也没有捎回。

  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铜川到村里,要走三天才能到。过完年,二狗走的时候,凤英费尽口舌央求二狗带着她和建军。从村里步行到镇上,坐公共汽车到县城,然后坐长途车去铜川。到铜川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二狗把凤英带到狗全家的门外,独自走了。凤英敲开门,一个抱孩子的女人和狗全站在面前。

  凤英从村里女人们的片言只语中猜到了结果,当她亲眼看见自己的男人娶了别的女人,并且还有了孩子,这才感觉天塌了。她全身发抖,看着她的曾经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日思夜想的男人,看着他男人的野女人,看着她男人的野儿子,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那时候,凤英还不会骂人,也不会吵架,她看见她男人和野女人、野儿子的照片挂在墙上,看见房子里的新衣柜、新沙发、新被褥,看见桌子上有录音机、缝纫机,擦得锃光瓦亮的钟表······当时时兴什么,这个房子里都有。凤英明白了,自己男人当工人挣的钱,都花在这个房子里了。

  三

  人模狗样的罗狗全,和所有的负心汉一样,能做出违反婚姻法的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脸皮特别厚,再一个就是心肠特别毒辣。知人知面不知心,李凤英看着自己时时刻刻挂念的丈夫,根本不相信这是事实。抱着野种的名叫高月娥的野女人,盛气凌人地告诉李凤英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她才是罗狗全的合法妻子。她不顾李凤英母子的旅途劳顿,马上把他们赶出家门。从来没有出过家门、没有见过世面的李凤英,大脑停止了运转,她是如何被罗狗全连哄带骗地带到小旅馆、如何带回村,如何带回娘家,她都不知道了。听到父母和哥哥嫂嫂商议告罗狗全,李凤英才如梦初醒,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婆家,开始过自己的日子。在李凤英的心里,她舍不得让罗狗全回乡务农,更舍不得让罗狗全坐禁闭,人生难免有磕磕绊绊,建军将来要上学,要娶媳妇,罗狗全毕竟是建军的亲大,到时候他肯定会管的。

  在那个年代,李凤英带着孩子,还要参加农业社的劳动,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她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寡妇,队长分派活的时候,丝毫不敢照顾。村子里的男人,看见李凤英就躲着走,只害怕她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于堂兄弟们也不能帮她一把,人言可畏哪!平时家里的用水,公公偶尔帮忙,拉着毛驴去井沟驮水,现在秀英不要他驮水了,她看见老两口就不由得破口大骂。

  “罗家的先人陵墓里把气冒咧,咋能逢下罗狗全这么一个现世报?你们两个老不死的亏了几辈人了,怎么下的这么一个驴种?是不是种子站闫光明的种驴配的?”家里只有两孔土窑洞,李凤英住一孔,老两口住一孔。儿子做下这样丢人败兴的事,理屈,只好躲着走。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能躲开?除了在农业社干活,有一点时间,凤英就开骂,老人带孙子,她要骂;喂猪打狗,她要骂;漫漫长夜,她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直能骂到牛羊都睡着。

  有一次,劳动休息的时候,全村人都在那里看着,李凤英手指着公公的鼻子又开骂了。公公的脸上挂不住,拿起锄头就想打凤英。哪成想凤英一把夺过锄头,直接奔公公的头砍过来,要不是躲得快,肯定身首异处了。公公前边跑,秀英后边追,村里人都看笑话,没有人劝架。一直追回家,公公钻进窑后顶的放红薯的小窑里,李秀英的锄头探不上,僵持半天,骂够了才作罢。后来,老两口去队长家评理,让队长再羞辱了一番。队长的老婆劝道:“你儿子犯了重婚罪,人家不告他就算好,你们还不忍着点,想让儿子坐监狱吗?”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罗狗全并没有回家看看,也不考虑父母能不能和媳妇和平相处,更不管儿子是死是活。村里人眼看着李秀英被生活逼得疯疯癫癫,今天和妯娌二妖孽骂架,明天和三妖孽骂架,后天和派活不公的生产队长打架。后来,村子里来了一个讨饭的人,才使李秀英骂人的脾气改了一点。他是河南人,名叫刘军,老家遭水灾逃荒要饭来陕北。罗家湾的人见他可怜,收留下来,让他种西瓜,饲养牲畜。小刘很同情李凤英的悲惨遭遇,慢慢走近她,给她帮忙干一些活,两个人年龄相当,谁也不嫌谁,很快就组成了一家人。老两口眼看着儿媳妇和讨吃的人你尊我敬、相亲相爱,孙子叫河南人爸爸,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哪!只希望以后的日子能太平一点,谁知李凤英趁刘军不在家的时候,手指着老两口的鼻子,骂的脏话更难听,气的老两口把头直往墙上撞。

  二狗过年前回来看父母,老两口想跟着二狗去看儿子,也是想去铜川过一个安稳年。腊月二十八出门前,凤英照例咒骂了一番,让老两口活出门、死回家。谁知不过三天,老两口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当地风俗是正月初一不出门,没有想到罗狗全狼心狗肺,没有让父母在铜川过年,让老两口在别人过年的时候,走在路上,正月初一才回到家。这下让李凤英高兴坏了,把老两口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正月初二,李凤英一家三口去看娘家父母,本来打算在娘家住一晚,谁知队长派人来叫他们,老两口喝了农药3911。3911是剧毒,只要沾口,人是绝对活不成的。邻家发现以后,村里人把他们往公社卫生所拉的路上,都死了。

  罗狗全在接到电报和电话以后,并没有及时回家。狗头山的乡俗是人死后,三天就埋葬,罗狗全在第四天才回到家。老两口去铜川发生了什么,李凤英和村里人只能猜。据二狗说,高月娥的父亲是煤矿领导,罗狗全就是贪图享受、逃避下矿井才和高月娥结婚的。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高月娥有乙型肝炎,生的儿子又是脑瘫,纯粹就是不会动的一个瘫子。这几年并没有给父母一点钱,父母去铜川,高干女儿高月娥就像对待李凤英那样,毫不犹豫地把老家伙赶出家门。老家伙在家里受李凤英的气,每天看着亲孙子管河南人叫大,这还罢了,去儿子家,不仅不让老两口过年,居然连一个晚上也不让老家伙住。老家伙都自杀了,罗狗全却没有埋葬父母的钱。无奈何,李凤英手指着罗狗全的鼻尖,痛痛快快地骂了个够,最后和刘军去供销社以及粮站,求人赊的物资和米面油,从几个村子借来棺材板,刘军亲自给邻村的木匠叩头,匠人们三天三夜做好棺材,九天头才把人埋葬。

  总的来说,罗狗全贪图荣华富贵犯了重婚罪,为了逃避劳动却给自己找了一个大大的包袱。他挣的钱都给病罐罐高月娥和傻儿子花了,平时去的地方除了医院,还是医院。他没有考虑父母的生活问题,让老两口和已经是仇人一般的李凤英居住在一个屋檐下,为了讨好当煤矿矿长的丈人,把父母、妻子和儿子不当人看。父母自杀以后,他没有觉醒,埋葬的费用让河南逃荒的人替他承担了,甚至于埋葬了父母再没有回村。李凤英没有告罗狗全的犯罪行为,是打算让儿子的亲大管儿子的,没有想到天下竟然有罗狗全这样不管父母更不管儿子的人。当儿子长大成人想去当兵的时候,建军去铜川找他的亲生父亲,结果肯定是没戏。当建军结婚需要钱的时候,李凤英亲自去问罗狗全要钱,当然是要不下,李凤英大闹高月娥的家,大闹煤矿领导人的办公地方,结果是被关了一个礼拜的禁闭。

  在建军的记忆中,是没有亲生父亲的。从小到大,同学耻笑他,村里人欺负他们母子,妈妈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咒骂,使得建军把通往父爱的那道门紧紧地锁起来。真正给他们母子幸福的,是河南讨吃人刘军。刘军的到来,给建军带来建民这个弟弟。建军在李凤英的坚持下,改姓刘,日子虽然特别穷苦,兄弟俩还上到高中毕业。虽然刘军命薄,早早得了癌症去世,他们一家还是过了多年的幸福生活的。刘军去世以后,李凤英独自给两个儿子成了家,帮助媳妇带孩子,孙子有了小孩,她又带曾孙。现在的社会,政策好,大家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凤英年龄虽大,头脑清楚,还是大家族十几口人的主心骨。孩子们谁家有好吃的,李凤英总是吃那第一口。这些年,农民们家家户户都有苹果园,一年下来的收入比县团级干部的工资都高。孩子们上学是义务教育,看病有医疗保险,村子里早已安装了移动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了很多。想当初,如果罗狗全没有去铜川煤矿当工人,安心在村里下苦,那幸福指数岂不是更高?为了逃避劳动,给高月娥一家当了一辈子长工,高月娥的乙型肝炎早给罗狗全传染上了,高月娥死后,罗狗全也患上了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伺候这么一个传染病患者是小事,罗狗全的悲惨就是,传染病患者生下一个瘫痪的憨憨,罗狗全足足伺候三十八年才死了。到如今,罗狗全回村来,想度过安稳的晚年,你不想想,你当初是怎样对待建军母子的?你在高家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时候,你的妻子儿子可是多次走在死亡边缘。你现在回来,你算哪根葱?你想想,你做过一件赢人的事吗?

  四

  罗家湾现代版陈世美、不要父母和妻儿的罗狗全,回到村里以后,在十里八乡引起了轰动。李凤英和建军是不让罗狗全回家的,建民和安宝、安鑫的意见却不同。不管怎么说,叶落归根,罗狗全虽然潦倒、不算人,毕竟他是建军的亲生父亲,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为了李凤英以及刘家的脸面,不能不管罗狗全。巧云给了他们这个没有脸面爷爷的一床被褥,安鑫抱到他奶奶的窑洞里,李凤英把被褥丢在院子里,不让住。争持了半天,建军说,就让他住驴圈吧。他想住驴圈就住,不想住就离开村子,谁家也不许给他借房子。驴圈里并没有驴,村民们耕地都机械化,好几年不养驴了。罗狗全心里明白,建军是把自己和驴一样看待,是要他看看他们一家是如何幸福生活的。建民和孩子们把驴圈里的杂物收拾开,支起床铺,放好做饭用具,罗狗全便住进驴圈。他自己做饭吃,平时在广场闲逛时,村里人给一些蔬菜瓜果,建民吩咐巧云,平时给他送一些饭菜,罗狗全的生活比他在城里好了许多。只是免不了李凤英每天的咒骂,不论人多人少,想什么时候骂,就什么时候骂。建军遇见老头,头一仰假装没有看见。有一次,老头想和建军说话,建军直接把一口恶痰吐在老头的脸上。

  经过一个多月的繁忙,家家户户已经把苹果摘完,经销商的车队拉走了大部分苹果,剩余的好苹果入了果库。苹果卖了好价钱,建军和建民兄弟俩纯收入五十多万。作为苹果大户,他们俩受到县政府的表彰,不仅帮助他们在村子里建了果库,而且带他们去南方旅游了一圈。

  卖苹果的钱,存了。秋粮已入库,苹果地里的反光膜,也被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人拉走。村里广场上的人多起来,小商小贩每天都来罗家湾。周围十里八乡的人,找借口来罗家湾,目的就是看看传说中罗家寡妇的男人是什么样子。罗狗全在广场上和大家聊天的时候,听见高喉咙大嗓门的李凤英远远的过来,就像听见母老虎来了一样,赶快就溜了。有时候来不及躲,李凤英说:“骂你,我还嫌脏了我的口!广场是你来的地方?你算是哪块地里的葱?巧云明天要去城里,你还不快点给她擦车去!”罗狗全颠颠的去了,李凤英又骂:“看那不要脸的下贱的种,叫人一看就是闫光明的叫驴配的。”

  古历十月初六,是李凤英的八十大寿,孩子们商议大过特过,顺便过一个苹果丰收节,给大家创造一个精神交流的平台,同时让乡里乡亲有一个物资交流大会。现在的社会,世事翻了天,农民的收入比干部和工人的收入高,农忙时住在村里,农闲时回城住暖和的楼房。囤里有粮,卡上有钱,看病有社保,上学全免费,想花钱的时候,再不会有那么多的顾虑。建军给他认识的县上的、乡上的和十里八乡认识的朋友逐个打电话,邀请大家来村里参加狗头山的苹果节,其实主要是给老妈妈过八十大寿。建民负责邀请西安秦腔、山西蒲剧、多故县现代戏这三个剧团。安宝是村里党支部书记,这次被大伙推举为狗头山苹果节理事会会长,负责雇吹手、请参加过星光大道的歌手,请各村致富能手。安鑫负责宣传工作,起草狗头山苹果节倡议书,条条框框二十多条,每一条都可以吸引人们来罗家湾。最主要的是参加苹果节这五天时间,李凤英给所有人管饭。一夜之间,人们的朋友圈、视频、快手、微信群,到处转发罗家湾苹果节的消息。罗家湾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城里住,大家在村群里商议怎么安排住宿,怎么喜庆过寿,怎么维持秩序,雇哪里的厨师,用几家的移动车篷。根据以往村民过寿经验,完善评估安全风险,请派出所和乡政府干部帮忙等等事宜。万事具备,只等十月初六。

  五

  十月初四,罗家湾村群里发出来视频,安宝和安鑫买回来五头牛、十头猪、一群羊。五辆移动餐车已经准备就绪,李凤英儿孙的四个院子和借用的几个大院子搭起了篷布,广场、打麦场和收秋场分别搭起了戏台,演员们已经准备就绪。压饸烙的大地锅已经修好,炒菜的液化气罐已摆放整齐,几个大案板上放着人们捡好洗好的蔬菜。厨师们杀猪宰羊,买回来的白条鸡和大鲤鱼摆放整齐,已经蒸熟的食品很快就出现在快手······所有供人们免费吃的东西,是那么诱人。看到视频的人,纷纷请假,都希望赶快回村。不到天黑,在外地生活的村人,差不多都回村了,房前屋后停满了车。很多出门人多年没有回家,这次沾罗家寡妇的光,回乡来有人管饭,还能和多年不见的亲人相会,大伙都特别激动。年轻人把音响放大,篝火燃起,等不得剧团开戏,自己先唱起来,跳起来。村子里的音乐自乐班是几个拉二胡的老人,驻村第一书记小薛和他的老婆,随着二胡声唱那《黄土高坡》。

  初五早上,村群里发出来很多图片,都是村里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在外生活的游子觉得很亲切,用照片记录美好生活。朋友圈发出来村人吃自助餐,油条、黄米馍馍、米黄、以及面包等等,虽然是些平常之物,却是出门在外游子回老家团圆的早餐,重要的是和亲人们一起度过这美好时光。村子里到处弥漫着肉香,厨师们做红烧肉、五香牛肉、炸鸡、烧鱼,做酥肉、做丸子、炸油糕······小薛把正在进行时的罗家湾苹果节的诱人图片发在第一书记群和扶贫工作群,很快得到所有工作人员的附和,大家计划都去参加。小薛经过协商,多故县电视台派出工作人员进驻罗家湾,县作协组织的采访团也到了罗家湾,大家不仅在狗头山和黄河岸边流连忘返,大部分作者深入农户,了解新时代农民的真实生活。写作者不仅吟诗作词,还准备了笔墨纸砚,准备在交流会时大显身手。

  中午饭是压饸烙,因为源源不断来人,李凤英嘱咐总管安宝,让大家吃流水席,来了客人随时备饭。下午四点就开始坐席,每一张桌子十六个菜,再加八大碗熟食。李凤英招呼大家吃饱喝好,酒是限量的,不允许有人喝醉。这就看大总管的领导安排,村里人,谁有啥缺点,大家都清清楚楚。每一张桌子有专人看着,相当于服务员,既要让客人吃高兴,还不能让有人喝过多的酒。

  酒席尚未坐毕,夜戏开始了。喜欢秦腔的人去广场,喜欢蒲剧的去打麦场,喜欢现代戏的去收秋场。等不到戏煞,吹鼓手闹腾起来了!欢乐的乐曲回荡在罗家湾,广场上又燃起了篝火,城里回来的,跳起了广场舞。村里的人,虽然跳的不好,却也抑制不住激动之情,跟着大家一起跳。大家都喜欢快手,几乎人人会唱,吹鼓手拿的四个话筒,年轻人争抢着,纷纷批评吹手拿的话筒太少。安宝请来的参加过星光大道的歌手,原来和安宝讨价还价,打算唱一首歌要多少多少钱,现在看见村里人这么热情,刘家人这么好客,他们唱的祝寿歌,一首接一首,早忘了唱歌还要收钱这一说。

  十月初六,是罗家寡妇李凤英的八十大寿,正戏开场了。早餐在欢快的唢呐音乐中进行,一曲《庆丰收》、一曲《信天游、》一曲《一枝花》、一曲《百鸟朝凤》``````十点整,祝寿仪式开始。建军的院子挤满了人,中窑前面搭起一个彩棚。彩棚上边有横幅,横幅上的大字是《狗头山苹果艺术节开幕式》。身着时尚礼服李凤英的彩照挂在中央,旁边有联:“福如东海长流水水流不断,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鹤延年”。安宝是主持人,首先把河南乞讨者刘军的牌位请出来,大家虔诚地叩头。然后,老寿星李凤英上坐,接受大家的祝福。虽然不收礼金,彩棚左边的几张桌子上,摆满了大家给老寿星的小礼物。儿和媳妇磕头祝寿,给老寿星敬酒,说着祝福的话语。孙子孙媳给老寿星唱祝寿歌,喜的李凤英满面笑容,合不拢嘴巴。孩子们唱完,李凤英接过话筒,用洪亮的嗓门发言:“乡政府的领导们!远道来我们罗家湾的乡亲们!我李凤英今天非常高兴。我没有想到,我一个普通农妇过寿,会有这么多的乡亲关注。在此,我谢谢大家啦!我来咱们罗家湾六十二年了,我算了一下,我和村民们打过四十余架。前些年,差不多一年一架。警察把我带到派出所十多次,虽然没有坐监牢,却丢尽了脸面。为什么?因为穷啊!咱们农民靠天吃饭,日子过的很辛苦啊!尤其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我们一家吃尽了苦头!去井沟驮水,去山上砍柴,赶着毛驴耕地,男人们该干的活,我老太婆都做过。村子里的人,对我的好,我记着哩!对我的不好,我早都忘记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了,一年更比一年好!在此,我要感谢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小薛。小薛多年来在我们村下乡,尤其是这五年,他任我们村第一书记,带领我们移民搬迁到一起,修缮好涝池和广场,硬化了村子巷道,修建好井沟大坝和狗头山周围二十公里的生产路。给村里家家户户建起沼气池,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和移动网已经进入每家每户,村里唯一的贫困户棒槌家成了养牛专业户,没有几年就发了。是他劝咱们栽苹果树和花椒树的。”

  小薛带来一个人,他问老寿星,看看认识不。李凤英害羞了,说:“哎呀!这不是常主任么,那年开会时和我吵架,我打你耳光,你连夜跑回乡政府去了。哎呀,那时候只不过是想要一些补偿款,太对不起了,常主任!你今天来,我要好好招待你,给你赔礼道歉。”

  小薛说:“他不是主任了,现在是我们多故县的县委书记。”

  常书记说:“老嫂子,祝您寿比南山,身体健康!那一年我在你们村蹲点,修路时损坏了你们家的玉米苗,是我工作没有做到位,该打啊!如果不是您打我,我还不懂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嫂子,今天,我把我们县上的流动现场会定到你们村了!我带来了全县各村的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来取经,老嫂子,我听说您这次举办苹果丰收节,要唱五天戏,我带来这么多的人,您能管起饭吗?”

  “哈哈哈,常书记,我儿子说,我们狗头山偏远,还怕没有人来哩,你带这么多人,我老太婆太高兴了!管饭是小意思,我老太婆的钱和粮,够咱们全县人口吃一个月的!如今不是往年了。常书记,这全是托共产党的福啊!罗家湾平展展的耕地是哪里来的?五道沟三百亩的坝地是怎么来的?没有过去的大会战,就没有现在的好收成。我要感谢所有在我们村工作过的干部,我要感谢十里八乡所有给我们修过耕地的人!常书记,你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政府官员,这是我们全家、全村的荣幸。只要政府支持,我决定唱八天戏,让大家的苹果艺术节变成文化交流节和物资交流节。”

  常书记说:“谢谢!十分感谢!过去是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现在是群众搭台,人民唱戏!今天,我县基层各精英都来到罗家湾,就是来取经学习的。我们多故县天尽头乡罗家湾村举办苹果艺术节,旨在促开放、促发展,开展交流合作、广交天下朋友。希望我们的基层干部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今年,我们的苹果价格不是很理想,我们要有针对性就陕北地区苹果科学种植、科技培训、技术创新、产品深加工、品种改良、营销策略等等方面展开深入对接,吸引文化水平高的人才返乡创业发展。我们要采取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网上网下全媒体平台,加大苹果品牌综合营销及宣传,进一步促进苹果销售、经贸合作和文化旅游交流。”

  小薛说:“自从退耕还林以来,我们基层乡政府干部和农民的关系和过去有很多变化。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生育,去农村抓提留,问农民要钱要粮;就是唱三天戏,也要向每口人收几块钱。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只有我们心里清楚。刚刚开始号召农民栽苹果树的时候,我就在罗家湾蹲点。那个时候,周围几个村的农民参加了大会战,给罗家湾村栽了五百亩苹果树。苹果树成活露出嫩芽的时候,是李秀英第一个拔出树苗,毁苗种粮的。那树苗可是延安市政府拨财政款从外地买来的啊!几百个壮劳力通过三个月的大会战才栽好那些果树啊!参加过大会战的人都知道,当那三个月过去,我们能脱几张皮啊!我的口腔炎就是从那个时候落下病根的。那个时候,罗家湾的党支部是瘫痪的,村民们一心想种粮维持生计。我和李凤英吵过架,派出所甚至关她的禁闭。后来,还是李凤英带头作务苹果,建军和建民是第一批去县上学习苹果栽培技术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大家不仅靠苹果发家致富,而且达到小康生活。这一次借着给李凤英老人过寿而举办苹果艺术节,是我们罗家湾党支部书记刘安宝和村民们共同商议精心策划的。通过政府引导,群众搭台,人民唱戏。举办十五大主题活动。我们将在果园和田间地头开办“互联网和精准扶贫”创业梦想课堂、第一书记喊你吃苹果直播、《共享乐园》上线启动、老年大学秧歌展演等等;县宣传部和扶贫工作队联合组织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展、旅游摄影大赛作品展、文化馆剪纸、书画作品展等等,营造广大农民欢天喜地庆丰收的浓厚氛围。另外,扶贫工作队获知,其他乡镇也将举办优质苹果特卖会、苹果采摘、关注微信送好礼、快乐家庭争霸赛等等,众多果农参与招商活动,不仅打开苹果销路,而且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边的开幕仪式还没有完,三个剧团已经开演了。狗头山周围的场地在民警的指挥下,停满了车。乡政府组织交流会唱戏的时候,人们吃一碗饸烙,是要花钱的。这一次,看戏、跟会、走亲戚,有老寿星管饭哩!年龄大的人,在农业社时期吃过大锅饭,这是乡亲们第二次吃大锅饭啊!大家不是贪图吃饭,而是贪图精神领域那浓浓的人情味。往日宁静的狗头山,宁静的罗家湾,现在是人山人海、欢歌笑语。

  老寿星吩咐小薛,让村干部带领常书记一行参观党教室和文化室,那里陈列着罗家湾的历史和变迁,然后参观村民们储存粮食的粮库。她笑着说:“现在是新社会,我们不怕露富。谁家不敢让大家伙参观粮库,那他肯定是懒汉。”常书记对罗家湾人的粮库很感兴趣:“村民有存粮的习惯,好啊!不怕天旱,不怕涝灾,更不怕金融危机。应该大力宣传,号召农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粮食危机。”小薛说:“现在的小商小贩,拉着米面粮油来村里卖,只有罗家湾的人买一些蔬菜,粮油都是自产自销。总而言之,罗家湾能有今天的小康生活,和村干部的团结向上是分不开的。”

  当老寿星李凤英在常书记面前侃侃而谈的时候,当李凤英面对新闻记者自信而笑的时候,驴圈里的罗狗全却是老泪纵横啊!建军提前告诫他,乖乖地在驴圈呆着,不要出去丢人现眼。当儿孙们给河南讨吃人刘军叩头谢礼的时候,罗狗全隔着玻璃窗看得清清楚楚,真猜不透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每当建民把好吃的给他端进来,陪他喝两口的时候,他看着李凤英的这个儿子,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哪!

  狗头山苹果艺术节正在逐步进行时。很快,李凤英成了风云人物,是延安苹果实实在在的代言人。省、市、县各党报党刊有李凤英以及罗家湾党支部成员的致富事迹,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等等网络平台,到处都是李凤英的英姿。罗家湾家家户户的小粮库,吸引了老百姓的眼球,提醒大家:超市里的粮食断货了,怎么办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逝去的不是风》 作者莎太 题记—— 人们常说,长相厮守才是美好的爱情,人这一辈子可以随时预见有缘人。但是我觉得,...
    莎太阅读 30评论 0 0
  • 邮票里的蝴蝶 片马镇的雨季总在四月不期而至。青石板路被雨水浸泡得发亮,低洼处积起的水洼像面面碎镜,倒映着铅灰色的云...
    屋檐下的杨先森阅读 23评论 0 0
  • 红嘴雁飞回芦苇随风摆 河对面的莎吾烈泰 今天在不在 那年我饮马来到了 你的白毡房 我曾看到你弹着冬布拉 听过你把歌...
    碧水长流阅读 83评论 0 1
  • 《扫毒风暴》结局,坏人一网打尽,好人功成名就。卢少骅狡兔三窟终被捕,林强峰因公殉职。 先说坏人。卢少骅(秦昊 饰)...
    娱娱鱼阅读 49评论 0 1
  • 25年的3月,一个新学期的初始,天还没有热起来,偶尔还有凉凉的风,不温不燥的时节好像人的情绪也随之淡淡的。本以为这...
    小猫爪印阅读 1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