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如今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城市可称为超级大都市,比如伦敦、纽约、东京,还有中国的北、上、广、深,都被联合国评为超级大都市。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超级大都市,是近2000年前的古罗马城,那时候城市人口最多过百万。到了12世纪初,神秘的东方也诞生了一个超级大都市,那便是大宋的东京汴梁城。今天,我们通过一幅国宝级的画卷——《清明上河图》,来了解当时这座大都市的繁荣景象。



生卒不详的“超级画家”


《清明上河图》,我们都知道是件国宝,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只要一拿出来展览,参观的队伍就立刻排成长龙。毕竟是国宝嘛,谁都想一睹风采!



《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关于张择端的身世,是个千古迷题,生卒年都不详,我们只能通过画卷上仅有的85字的题跋来了解他,这题跋是金人张著用行楷在卷后写下的。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惟一的记载。跋文大致是说张择端是东武人,即山东诸城人。任翰林待诏,待诏是个官职,“待天子命也”,就是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




金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后写下的跋文



张择端擅长界画,什么是界画呢?界画是传统绘画中的一个品种。界画都跟建筑有关,特征是画面中的建筑占据主要视觉点。由于建筑本身的结构所致,所以在绘画时必须做到横平竖直,采用直线表达,画家用毛笔画起来比较麻烦,不容易画直,所以必须借用界尺,这种画就叫界画。但凡一用到界尺,这画就可以叫界画了。由于画家动用界尺,因此界画最初不被重视。界画画家往往低人一等,感觉是匠人画的,不如文人画。虽然《清明上河图》被定为界画,但动用界尺的地方并不多。



张著还说,张择端喜欢画车船、桥路,驾轻就熟。张择端的代表作有什么呢?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到现在都没有遇到,要是哪天找着了,那就是另一件超级国宝!



这里提到的翰林,是指宋徽宗赵佶办的翰林书画院,也叫“宣和画院”,“宣和”是徽宗的年号。在这里当差可真不容易,一旦进入该系统都是吃俸禄的。当时谁要想进这个画院十分困难,比现在的美术高考生要难得多。除了要参加十分严苛的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皇帝亲自出题监考这一环节,所以能进入宣和画院的,肯定不是一般人。


在北宋,张择端与主流画风不同,那时候以徽宗为代表的人物花鸟山水画最受欢迎,而《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这种市井的画并不多见,其画作更加强调细节和真实性,人物和场景都是等比例出现的,可以说非常严谨。然而,风俗画在传统观念中也低人一等。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达五米多的画卷,也叫“手卷”。手卷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书画装裱形式,别的形式还有挂轴、册页等等。在中国画里,手卷的表达方式是推进的,这种方式非常独特。手卷在表达一个故事或场景的时候,常用的推进方式有几种:第一种是中间没有间隔的,如《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都是一种完整的表达。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213米。其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所绘人物万余个,牛、马、犬、羊等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衙署、衢街闾阎、典当商行应有尽有。画家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生产劳动。



第二种是故事有推进,但中间变换场景,有间隔,比如《韩熙载夜宴图》及《女史箴图》


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虽然作品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但是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



第三种是题材一致,画与画之间没有关联,独立存在,比如《五马图》《五牛图》,是单独的五个图装裱在一起的,还比如有《八花图》,八种花卉形态各异,合之成


图卷绘了海棠、梨花、杏花、牡丹、栀子、桂花、水仙等8种花卉,花瓣与花叶均用细笔勾捕,其后敷色,花萼则浓墨点醒,刻画入微,笔法秀雅,设色工致,将花之娇态,叶之清爽表现得极为精到。



那么,手卷有什么特点呢?



手卷打开的方式是由右向左慢慢地展开。所以你看《清明上河图》,一起头就是郊外,然后往城市的中心推进,最后又出了城,它就是这么个路子。手卷这种观赏习惯最适用于《清明上河图》这类作品,非常地连贯。这种绘画展开的方式跟西方完全不同,西方人看卷轴地图是从中间往两边展开,我们是从右侧推向左侧,中国人讲究循序渐进。



“清明上河”为何熙熙攘攘?


假如把《韩熙载夜宴图》比作一部新闻纪录片,它记录了一个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那么《清明上河图》则是一部反映市井生活的电视剧,上面光人物就有千余位,统计都不一样。往少了说有八百多,往多了说有一千多,反正你满眼望去,这画卷上全是各色人等,干着不同的事



那这幅《清明上河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儿呢?大家想着都应该跟清明节有关。“清明上河”嘛,自然就想到清明节那天,连上坟带上河,那它为什么不叫《清明上坟图》呢?



关于清明节,最有名的一首诗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再看看《清明上河图》,没下雨,行人也没断魂状,倒是很热闹;酒家处处有,不用去杏花村。有人认为它是夏末秋初,因为上面画着的驴驮着炭,之所以有驴驮炭的情节,说明人们准备用木炭来取暖,这表明天快凉了,准备过冬。另外,篱笆上结着茄子,茄子我们都知道,夏天的茄子嫩着,还好吃,到秋天就有点老了,不好吃。再有就是,画上有很多拿扇子的人,春天谁拿扇子呀?一般都是夏秋之际才拿扇子。上面又有西瓜、草帽、竹笠;还有人赤着胳膊、光着身子;满大街都是酒楼,有的酒楼上挂着酒旗,有的店铺招牌上写着“新酒到了”。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卖新酒呢?中秋前后。粮食丰收,新酿的米酒到了,招牌上还有写“口暑饮子”的,意思是说天气燥热、口干,我要喝饮料。所以,很多细节都表明,这幅画画的不是春天,而是夏秋之际,故而《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二字就比较费解了。


有学者认为,这个“清明”说的不是节日,而是时代的状态,是指当时的太平盛世。政治清明,躬逢其盛,是这么一个状况。据说,北宋张择端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长卷,大概处在北宋发展的最好时期,国泰民安。但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北宋末年,居安未思危,徽宗把江山给丢了。



如果问《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当什么讲,现在有人解释说,“河”是开封的汴梁河;有人认为“上河”是方位,这条河居城市之北。北为上的概念是现代的,古代都是以南为上。



这“上河”也可当作“上集市”讲——《清明上集图》,这就容易听懂。因为我们今天说“你上哪儿去啊?”“我上哪儿去啊?”不就是“去哪儿”的意思嘛,这就比较好解释了——正逢清明盛世的时候,我去那条大河。河道两边街道很热闹,去赶集。那条大河我们都看得见,张择端画了一个著名的桥梁,拱形的,叫做“虹桥”,非常漂亮。


这幅长卷就是以这座虹桥为中心展开的。桥上布满了人,还有占道经营的各种商铺,桥下还有条大船要打这儿经过,由于桅杆没及时放下,眼看着都要撞上桥了,船上的人神色紧张,水手们都慌里慌张地拉桅杆,桥上的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几乎都围过来看,还有帮忙指挥的,可见中国人自古就爱凑热闹。城里面这么热闹,城外面则比较清静,构图和情节安排上疏密有序,有主有次,足以说明画家的功力非常地深厚。



这里面的细节刻画太细腻了,画家怎么表现所有的细节呢?他用了白描的技法,白描就是拿很细的毛笔一点点勾。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上面画的有“赵太丞家”的药铺兼诊所,这家药铺里面,柜台上摆着一副十五档的算盘,连每颗算珠都给你画出来了。从这儿,数学家可以知道中国人的计算器——算盘,在那会儿就已经很普及了,西方的算盘普及是在13世纪从法国开始的。

这家药铺左招牌写着:“太医出丸-医肠胃药”,右招牌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可见这家是退了休的御医所开,太医嘛,主治肠胃病。前面我们不是说了酒楼特别多么,酒楼多酒鬼就多,自然得肠胃病的人就多。药铺里来看病的是两位妇女,其中有一位正抱着小孩儿坐着,可见儿科也在药铺经营的范围之内。


这幅画里也有说书艺人,就站在“孙羊店”的前面,卖羊肉的掌柜的姓孙,那位大胡子艺人在说书,一群街头百姓听得入神,把他团团围住。宋朝说书体裁颇多:讲史、讲经、讲公案、讲志怪,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



靖康耻,颠沛之始


这幅画的流传经过,根据题跋、藏印以及各种书本记载,可以知道最初藏于宣和“御府”,原先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题签,正是“清明上河图”五字,同时加盖了双龙小印,到明代中叶它还在,以后就不知什么原因,徽宗的题签和双龙小印都被裁去了。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画卷流传太久,开头部分坏掉了,后人重新装裱的时候,看这块儿也没法修了,干脆就给裁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人故意把徽宗的字和章裁下来,因为徽宗的瘦金体很值钱,再把它贴到别的作品里去。甚至可以再大胆一点猜测,这五个字当时就是一幅书法作品,能卖出个好价钱,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后来靖康之耻大家都知道了,徽宗和他儿子钦宗,还有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余人,以及各种文玩珍宝、书画典籍,甚至能工巧匠等全部被掳掠而走。《清明上河图》也在这次掠夺之内,反正就是跟着金军出宫了,流散民间。这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次出宫。



北宋灭亡后留下的汉族遗民中,有几位很有幸能展视此图,他们分别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和张世积等人。当这些人从此图上看到昔日的繁华今成瓦砾,感慨万千,题诗以咏,都留在了卷尾。这些题诗只表明他们都看过,却不一定都收藏过。


蒙古人灭掉大金,建立元代。蒙古统治者可不是吃素的,满世界搜刮宝贝,这么一来,《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到了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68年),这幅画又出事儿了,要不怎么说气数将尽就容易出乱子呢!



当时宫里有个装裱匠看准了它,奉旨重新装裱这幅画卷的时候,使了个调包计,用一幅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个贵官。这官员后来被派到河北正定驻守,负责替他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地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谁知家道中落,只得变卖家中财宝。更要命的是,他得知那位贵官快要从正定回来了,所以急需找到一买主把这烫手的名画转出去。恰好当时有一位官员收藏家,叫杨准,他是吴澄的弟子,就在北京城。这杨准人品好,又多金,好收藏,尤其喜好名人字画,圈内自然有人把这一消息透露了他,杨准知道后马上以重金购得《清明上河图》。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不久,他就调离北京回到江西老家,《清明上河图》也随着他到了南方。得到这一作品,他喜不自禁,第二年在家乡,他就把怎么得来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记录在卷后。



《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明确地被记录了下来。同年秋天,杨准找到刘汉,刘汉是行家,找他既可以鉴定真伪,又可以满足杨准的虚荣心。刘汉看过以后完全折服于张择端的画功,他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可是,仅隔了13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了。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这个静山周氏没有多提,只是出现在另一段跋文中,这段跋文是元末明初李祁写的。这个李祁是元惠宗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榜眼,此人很关键,这里按下李祁不表,我们接着往下说。



到了明代,掀起了一股收藏热,其中书画市场最为兴盛。《清明上河图》几经辗转,藏在了大理卿朱文征家,这大理卿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其后转入徐溥手中,徐溥是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6年)的进士,后来做到了内阁大臣。



在徐溥临终前,叫来自己的孙子徐文灿。孙子很高兴,以为爷爷要把名画传给自己。哪知道爷爷叫自己来,是要把《清明上河图》送到李东阳府上去。这李东阳可是内阁首辅,相当于总理一级的,李东阳曾经在朱文征家看过这画,发现上面还有自己的祖爷爷李祁的遗墨——就是前面提到的元末榜眼李祁,爱得不行,于是写了一段题跋。等到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这画居然到了自己手中,更是激动不已,再次写下了长篇跋文。



虽说这画到了李东阳手里,可是李东阳也得走啊,他活不过这画。后来,这画就到了陆完的手里,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陆完在图后也写了题跋。陆完是苏州人,成化年间的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由于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他在朝廷说话。后来“宁王之乱”,陆完因此受到牵连。陆家衰败后,陆完的儿子将《清明上河图》卖给了礼部尚书顾鼎臣。这画在顾鼎臣家也没搁多久,结果落到严嵩、严世蕃父子手里去了。



严、王角力,谁是永恒的输家?


关于如何从陆家到的严家,其间演绎出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真真假假



故事从陆完死后继续,《清明上河图》一直由陆夫人亲自保管。夫人把这幅画缝在绣花枕头里,谁也不知道。夫人有一个外甥,姓王,擅长绘画,而且很乖巧,会说话,很讨夫人的欢心。这个王生就活动心眼儿,每次趁夫人高兴的时候,就提出说:“能不能让我看一眼?”几次三番以后,夫人就被他说动了。可这夫人也很警惕,不准王生携带笔砚,只能坐在小阁中静静观赏,也不许有其他人在场。这样,王生往来两三个月,借看了十好几次,每次都把构图布局记在脑子里,回去以后再凭着记忆偷偷画下来,王生真是神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同时还有一位官爷叫王忬,王忬是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出任过山东、浙江等地的巡抚,还当过蓟辽总督。官已经很大了,但他还不知足,还想巴结严嵩。于是出高价悬赏寻觅《清明上河图》,想买过来送给严嵩。


王生知道后,就拿自己的临摹本卖给了王忬,获利八百两银子。王忬根本不懂,不知道这是一个赝本,就拿去献给了严嵩。严嵩获此重宝,十分高兴,一看这幅画有点儿旧了,就说拿回去重装一下吧,这张假画就到了严嵩家里一位姓汤的裱画师手上。



这位裱画师识货呀,他一眼就看出了破绽,知道这是个赝品。但他没有跑去告诉严嵩,而是跑到王忬那里索贿。他说:“您这画值多少钱我可不管,您只要给我四十两银子,这事就算过去了。”王忬太抠门,没理会,汤姓裱画师就怀恨在心,回去以后便把作旧的颜色冲洗干净,将新画露了出来,这使严嵩大为难堪。



严嵩认为王忬是有意欺骗戏弄自己,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后来加上其他种种关系,促使王忬最后惨遭斩首之祸。王生也因为这件事受到牵连,最终饿死在监狱里。



这个故事出自明人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李日华也是听说的,真假谁也闹不清楚。



后来,清人顾公燮又写了另一个版本,更为曲折离奇,记录在他的《消夏闲记》里。简短来说,王忬家里藏有真本《清明上河图》,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知道后,强行索要,定好了哪天必须把画送到严府。王忬只能答应下来,但极不情愿,就悄悄地请了位高手临摹复制了一本。



到了约定好的日子,他就将伪本献给严世蕃。当天,严世蕃身边有位姓汤的裱画师,看画的时候就看出问题来了,说这画是假的,当场戳穿。这个汤姓裱画师说起来有点忘恩负义,因为王忬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能在严世蕃身边做事,也是王忬引荐的。严世蕃听后很恼火,汤姓裱画师可能想再表现一下,谁知弄巧成拙,因此受到了严世蕃的鄙视,直接被赶出了严家。而王忬那边事情败露,最后也落得被严氏父子弹劾加害的下场。



这个故事无论哪个版本,都说明“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王忬怎么斗也斗不过严嵩。



保管不力,蒙尘出宫


严氏家族没落之后,《清明上河图》就到了东厂大太监冯保手里。至于怎么到他手里的,我们来看冯保自己写的跋文。首句就说:“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意思是说,太监冯保在伺候皇上的闲暇之余,阅览图书,见到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说明《清明上河图》确实收录于明朝内宫,并入过皇帝的眼。那这件名画怎么到他手里的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怎么能只字不提呢?所以有人就怀疑是他偷出来的!

我们看一下冯保的身世,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当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太监。万历即位,仅十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之后,冯保把司礼监、东厂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成为了太监总管。冯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首辅张居正。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依靠冯保的力量。一直到万历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死了,冯保才失去依靠,被万历放逐到南京,最后病死在那里。



冯保给《清明上河图》写题跋的那一年,万历皇帝才十六岁,尚未亲政,正是冯保权利膨胀最大时期,他完全具备作案条件。另外,冯保写得一笔好字,《清明上河图》上,冯保写的题跋,字迹非常漂亮。由此种种,很多研究者推测《清明上河图》是冯保从宫中顺出去的,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待了多久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查抄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幅画,因为它再也没有进入明代的宫廷。很可能在冯保被抄家之前就已经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到别处没被查抄出来。



自冯保以后,一直到乾隆年间,这二百余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行,目前世界各地所藏的这类伪品,仿得太次的就不提了,仿得好的就不下几十卷。比如,仇英也仿过,台北故宫藏的就是仇英的仿本。说到仿本,我告诉你们,我还买过一卷呢!



《清明上河图》在清代的第一个收藏者是陆费墀,安徽桐乡人,乾隆时的一个进士,但没有说他是从哪儿得到的。接着是毕沅的收藏。毕沅是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他学问特大,尤其喜好金石书画,家藏很丰富。《清明上河图》大概是从陆费墀那里得到的,收到这幅古画,毕沅喜不自胜,和他的弟弟毕泷一起欣赏,所以画后有“毕泷审定”的印记。



毕氏兄弟将这件国宝在手里攥了一辈子。在嘉庆朝《石渠宝笈三编》中,有这样的记载:毕沅在任湖广总督时,花重金购得《清明上河图》,死后与和珅一起被追责,家产没收,《清明上河图》顺理成章又回了宫廷。可惜啊,喜欢书画的乾隆老爷子,一辈子都被蒙在鼓里,没能亲眼一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最后到宣统溥仪这儿,估计您也猜到了,没错,这幅画就被他带到了东北,这是它第四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历经宋、元、明、清,四进四出,这幅曲折身世的名画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以后,又一次幸免于难,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来被拨交给故宫博物院。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清明上河图》与我们常见的中国绘画有所不同,它所表现的山川树木、村落城镇、店铺商摊、城门桥梁以及家禽牲畜,还有凡夫走卒,都在一种人为设置的社会形态之中。这个形态的时间节点是北宋晚期,地点选择在北宋东京的汴梁。它真实地记录,或曰反映了北宋的社会风貌,继而解释了当时的政治形态。



中国画有个天生的弱点:由于历史原因,不愿去承担社会责任。这与西画不同,你去西方博物馆看画,两大主题是西画的重头戏,即宗教与战争。宗教与战争是政治形态的最高表现形式,宗教为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战争是政治冲突的结果。而中国传统绘画中鲜见甚至不见这类绘画,我们表现的多是个人感受,高山流水、柳浪松涛、翎毛走兽、花鸟鱼虫,画家强调自我,所以我们常说“寄情于山水或花草”。而张择端不然,他把北宋时期百姓的喜怒与哀乐、富有与贫穷、悠闲与劳作都画于一长卷之上。虽人与人有天壤之别,但却都处在一派政治祥和之中,故曰《清明上河图》。这种表达也是一种政治形态的表达,物阜民丰、安居乐业乃是千百年来不分民族、不分朝代、不分国度共同的目标。



我们感叹中华民族在一千年前就有如此繁华的景色,就有如此安逸的生活。这件国宝,历尽千难万险,最终被国家所藏,让我们一千年后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去,还能够畅想未来。感谢画家张择端,费神十年,写尽人间美景,道出政治清明,唯有政治清明,方能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在漫长的文明推进的路途中,国宝比比皆是、处处都有,留给我们的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幸运,我们应该珍惜这种幸运,因为多数的国宝都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874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02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67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11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37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3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60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660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1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06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3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6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7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1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2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