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过半,最近忙于听课和被听课、评课和被评课,角色切换之间,怎么听课、怎么评课?
一、角色定位
毫无疑问,让新教师受益最多的指导,就是现场聆听有经验的老教师授课。但是,上课的老教师不是作报告的专家领导,新教师也并不是台下心怀敬意的群众。同理,当老教师听新教师的课时,老教师潜意识中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吹毛求疵的评委,新教师更不能当卖力表演的演员。这段时间小庆妹妹每周听了我的课后不再一言不发怕自己说错话,每次我听完她的课后也更直言不讳了,课后的讨论也不再是我一个人噼里啪啦的一言堂了,她也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表达了。我看她的教学设计听她的课发现,原来一样的教学内容,竟然有那么多创新性极强、自己没有想到的教学方式,比如今天在讲“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携带的遗传信息”时,小庆妹妹的“锦西教学楼和设计图纸”的组合照片就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她听完我的课后,觉得哪里不明白的,也马上提出来,觉得哪个学生活动很棒的,也马上向我询问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很喜欢这种氛围,既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又有着交流对话的有效性。其实,不论新老教师,若能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坚持经常去品悟别人的课堂,肯定能获得更多的教学可能性,实现更多的教学自由。希望沙河中学的两个小妹妹也能快速进入这种氛围中来啊。
二、评课?议课?
以前陈大伟教授在学校来讲座时,提到的“观课议课”观点,非常认同。最近又专门去借了陈教授的《怎样观课议课》一书,再次认真学习。的确,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老师对同一个内容能有一千个不同的教学处理。与其说是“评”别人的课,不如说“议”一下怎么改进课堂更为合理。我和小庆妹妹该怎么“议”课这是一个问题。每周一次的周感悟反思,小庆妹妹谦虚地找自己的不足,坚持着从语言到文字的沉淀,教学准备和课堂把控都渐入佳境,虽然还是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但基本的框架已不需要进行什么大修改了。这段时间的议课,主要是放在教学环节的细节上,直面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在对《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课的导入环节,小庆妹妹选择了教材的情境“一对夫妇一位有耳垂、一位无耳垂,生的孩子有耳垂”来引入新课,四平八稳但过于传统缺乏新意。引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的情境一定是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经过讨论以后,我们改成了借“蜡笔小新”这个动画人物,描述“小新父母有耳垂、而他无耳垂”这个情境,整堂课围绕挖掘小新的“无耳垂”产生原因来进行,课堂趣味性更强而且节奏也更加紧凑。再比如,在进行《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教学时,小庆设计了一个创新活动:通过在两条线上随机排列组合书写ATGC四种碱基,让学生感受到基因的多样性。活动创意不错,但是具体实施后发现,这样的活动对八年级孩子来说太难了!太过抽象的模型构建不仅没起到简化直观化知识点的作用,反而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果断放弃。
设计不科学的典型例题也出现在了我的课堂上。遗传规律运用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我选择了果蝇和豌豆两种模型生物来创建试题情境,但因为是头一天下午才临时决定研究课课题改成习题课,忙着做课件印学案,忙乱中匆匆瞥了一眼题目觉得可以就定下来了,结果在讲的时候才发现,不妥之处大大滴!在进行“推测一对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一来就让学生尝试假设法,难度起点太高不说,而且在选变式练习题时不慎把人的一对性状作为范例来让学生理解“有中生无”,简直BUG太大了。学生的思路都被我给搞糊涂了!汗颜~~改改改,必须改、立即改!给学生诚恳道歉,重新选题,印刷好的学案也不能浪费了,结合着用吧,适当增删、调整顺序,终于还算圆过来了。
无论学生活动、课堂导入、还是典型例题,每一个环节都要切切实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否则就是空洞粗糙徒有其表的花架子罢了。同理,老教师也罢,新教师也好,所进行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还是要看学生活动的状况好坏;公开课也好还是常规课也罢,都要牢记住“立足实际面向学生”这个真理,并且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上、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设计上,绝不能随意草率。
不记得哪位教育家曾说过,“不怕课堂有问题,就怕有问题看不到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把这个归咎于学生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这就是对自己的问题熟视无睹了。所以,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对于“议课”这件事,我和小庆都要继续努力,希望能从不好意思批评、到敢于批评、再到不怕自己被批评,再到争取别人来对自己批评。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若能从遗憾中找到让我们有所思有所得的点滴收获,那就达到了“议课”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