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放弃控制,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具体来说,父母可以怎么做呢?以下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1.平等交流,让孩子参与重大事情的决策。
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父母与孩子说话时,要真诚地注视对方,专心聆听,不要随便打断,不能心不在焉。
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父母不论多忙都不要敷衍孩子,更不要欺骗孩子。大人讨论事情,如果孩子想参与,即使家长觉得不方便,也不要粗暴地驳回,要温和地解释。
有些孩子对于父母的安排不满意,所以引发亲子关系紧张。这时,父母可以通过平等交流,让孩子参与关于自己的重大事情的决策。
例如,五年级的孩子要选修舞蹈课程,可是父母认为会影响期末考试。这时,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商量,权衡利弊:“如果你觉得学习很轻松,就可以选修,你自己决定吧。
2.父母要改变说话的方式,化命令为商量。
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父母要带头多用陈述句,少用反问句、祈使句。因为陈述句只陈述事实,没有附带父母的感情色彩,孩子乐于接受;而反问句语气强烈,祈使句带有命令色彩,往往会让孩子难以接受。
有时候,父母没有听取孩子的意见,所以孩子才会出现逆反情绪。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父母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委婉地纠正,不能使用打骂等暴力方式解决。
平常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能处处显示出高高在上的“权威”,而要尽量少用命令的语气,多用商量的口吻,把命令孩子做的事情转化为好玩的游戏,吸引孩子共同参与。
例如,父母想让孩子去给花儿浇水,孩子不愿去。这时,父母可以对他说:“我们口渴了要喝水,花儿也会口渴,不如我们一起玩浇水的游戏吧,看谁浇花浇得又快又均匀。
3.父母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纵容,二是压制。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纵容孩子,孩子犯错了,他就会回来怪父母说“爸妈妈没有教”,父母压制孩子,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不足,等到他失败了,他也会抱怨父母“管得太严”。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隐私意识。一旦感到父母不尊重自己,孩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在心理上与父母拉开距离。
4.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才能跟孩子没有隔阂。父母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随意处置孩子的物品,大人觉得这些不重要,觉得孩子没有什么秘密,但这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切忌当众批评孩子,揭孩子的短,这会让孩子觉得尴尬、难过,名誉受损,觉得没有自己的隐私。即使是单独批评教育,也要先问清事实,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数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