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例如我),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大多数人都没有在小时候养成兴趣爱好,更别说琴、棋、书、画这样的技能了。结果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精通任何一项技能。技能就是一个人的装备,每多一件装备,人就强大一些,所作所为就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绝大多数人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除了客观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通路。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研究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能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并不是简单地重复N次,而是在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地重复练习。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计算机已经开始迅速普及,每个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大学时期有一项学分要求就是五笔输入法打字必须达标120字/分钟。对于我这种打拼音都很慢且从未接触过五笔的小白,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从背字根表,到学习拆解汉字,再用键盘组合敲字,这个过程用了至少一个月时间。突然某一天,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在打字时,能够很熟练地背诵字根表拆字。那段时间,每次打字的时候我都刻意提醒自己不要用拼音,只用五笔输入法。一个学期的日常练习,终于在期末的时候完成每分钟120个字的输入标准。如今,用五笔输入法打字很熟练,但字根表的内容已经很模糊,甚至完全背不出来。字根表已经深深烙在了我的大脑深处,五笔输入法打字技能已经与我融为一体,就好像长在手指上一样。

任何工具都一样,一旦我们能够熟练使用,它都会被大脑“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在大三的时候,暑假放假回家去考驾照。那时候还没有电子监控设备,全是人工。每天三五个学员共享一台手动档教练车,练习考试科目。那时,对我来说最难的环节就是倒车入库。练习的时候,每次都会压线,很难顺利过关。所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驾照顺利到手。从参加工作自己开车已有十年的驾龄了,现在倒车入库几乎是一次完成。回想考驾照和刚开始开车时的笨拙,到如今的熟练,都是因为重复的次数够多。在这个过程中,方向盘就好像长在自己的手上,刹车、油门、离合就好像长在左右脚上,完全是一体的。

大脑神经元关联通过重复建成并固化,从而产生了这个神奇的现象——“工具的内化”。

当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至今没有一技一长?除了低估重复必要次数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使人们半途而废: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

任何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子技能的集合;
大多数技能若单独拿出来,作用并不大,需要与其他某个或多个技能配合使用,才能“效果惊人”。

以写作为例。想要熟练掌握写作技能,还需要并熟练掌握包括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等多项子技能。以画素描为例。只有把画直线、画正圆、画椭圆练到熟练,才能随手画出任何几何图形。真正困难的不是如何掌握某个单项技能,而是如何在掌握多项技能的同时把它们配合起来使用。

为什么大多数人无论学什么都一样,很快就放弃了。其实,就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太少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掌握,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项技能。他们从来不知道技能的综合复杂性,永远无法在神经元之间建立强关联,更没机会体验那种“内化”的神奇效果。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至少习得(熟练、精通)一项技能“,其实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技能习得(熟练、精通)道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能够到达终点的根本——有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

你现在终于明白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了吧?那就是希望。它代表着你整个生命的意义,你有责任守护它。并不是有希望才去改变,而是因为改变才看见了希望。

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你要清楚地知道,明天不会自动变好,而是因为你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出行动,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明天才会变得更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