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书中讲述了技能就是一个人的装备,每多一件装备,人就强大一些,所作所为就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很少有什么技能是“闲技”,只要它能与其他技能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多维度竞争力”。
有一些讲述技能的书,“……从入门到精通”。大多数人学不会,是作者的问题还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问题。答案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就是有一些读者真的按照书中的内容学会了、学好了、精通了。
尽管这些学会的人是极少数,在任何技能上,从来都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精通的境界,而能技压群芳的人从逻辑上讲必然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那么大多数的一部分人为什么没有学会、学好、精通。他们差在哪?
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低估重复练习的必要次数和任务的复杂程度。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通路
能学会一项技能,达到熟练,是因人而异的。需要重复的次数也和基础有关。
例如:同样是从头开始学弹吉他,练习指法,钢琴师和建筑工人建立同样模式的“神经元关联”需要的重复次数肯定有天壤之别的。
现在有很多人都会开车。在从开始的笨拙达到后来的熟练(开车这件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用不着“精通”)的过程中,所有人都一样,能够体会到大脑的神奇力量——到最后,大脑已经把方向盘、刹车和油门(电门)“内化”成身体的一个“器官”。在这个过程中,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的手上,刹车、油门就好像长在你的脚上——完全是一体的。
任何技能都一样,一旦我们能够熟练使用,它都会被大脑“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
并不是内化成身体的器官,脑科学的解释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由一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反复的刺激而产生的强关联”。“神经元关联通过重复建成并固化了”,从而产生了大脑将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内化”的神奇效果。
除了低估重复必要次数之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使人们半途而废: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
在学素描的时候,虽然只使用一张纸、一支笔,但实际上还需要很多子技能:要把这3种形状(直线、正圆和椭圆) ,研究透视学,研究光影,研究笔触轻重之间的微妙差异。掌握了这些子技能,才能在掌握多项技能的同时,把它们配合起来使用。
以写作为例。写作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那真的很难。说它简单,是在熟练之后(其实,任何技能在熟练掌握之后,实际上都是很简单的);说它难,很难,是在熟练之前,不仅需要学习并熟练掌握多项子技能,包括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等,还要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些技能,让它们能巧妙配合——你说,写作简单得了吗?
可是,很多人都是很快就放弃了,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快就放弃呢?很简单:基于种种原因,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掌握,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项技能。所以,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任何一项技能最终都是“复杂的集合体”。于是,他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总是“拿着苍蝇拍打坦克”(不是“拿着大炮打蚊子”)——失败不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
事实上,你只要一次学会某项技能的经历。在那个过程中,你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从笨拙达到熟练的,也很清楚自己是重复了多少次才完成了“内化”的。于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会“显得”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有耐心。
不过,我觉得在这里用“耐心”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对于痛苦,人们大都没有多少忍耐力。被描述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反之,被描述为“缺乏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绞尽脑汁也看不到半点希望。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那么“至少习得(熟练、精通)一项技能”,其实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技能习得(熟练、精通)道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能够到达终点的根本——有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因此,他们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自己的低下,忍受(或者说“抵制”)各种可能会浪费注意力的诱惑——甚至根本不需要忍受。因为心存希望,所以何必在意成长之外的任何东西呢?
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呢?心存希望。
让我们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希望”。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重点是,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尽管有运气因素);反过来看,一旦放弃行动,那么明天100%会变坏,没有例外。
能让你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与“行动“。
若我们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只能是 希望,它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任何人在上下求索之后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它几乎是整个生命的意义。然而,希望就像烛光,往往非常微弱,一阵风就可能把它吹灭。怪谁呢?应该怪自己。所以,它也需要你的守护,你的责任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灭掉。
都要把这3种形状(直线、正圆和椭圆) 研究透视学,研究光影,研究笔触轻重之间的微妙差异
以写作为例。写作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那真的很难。说它简单,是在熟练之后(其实,任何技能在熟练掌握之后,实际上都是很简单的);说它难,很难,是在熟练之前,不仅需要学习并熟练掌握多项子技能,包括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等,还要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些技能,让它们能巧妙配合
可是,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快就放弃呢?很简单:基于种种原因,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掌握,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项技能。
不过,我觉得在这里用“耐心”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对于痛苦,人们大都没有多少忍耐力。被描述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反之,被描述为“缺乏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绞尽脑汁也看不到半点希望。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至少习得(熟练、精通)一项技能”,其实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技能习得(熟练、精通)道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能够到达终点的根本——有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因此,他们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自己的低下,忍受(或者说“抵制”)各种可能会浪费注意力的诱惑——甚至根本不需要忍受。因为心存希望,所以何必在意成长之外的任何东西呢?
也同样基于已有的经验,他们会有意识地呵护他们心中的希望,因为他们知道那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比生命还重要——如果没有它,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我的这本书,不是用笔写的,更不是用键盘写的,而是用命写的,里面的每一个道理,不仅是“我所笃信的道理”和“我实践过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因为我已经做到,所以被证明为真正有效的道理”时间不就是命吗?你说这本书应该卖多少钱?
在他起身打算扔掉那块餐巾的时候,那女人开口说:“能把那餐巾给我吗?我出钱买好了!”毕加索说:“当然可以,那你要支付2000美元。”那女人懵了:“什么?!你画那东西只不过用了两分钟而已!”毕加索答道:“夫人,并非如此,那耗费了我60年。”
让我们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希望”。“希望”的通俗定义很简单:相信明天会更好。再精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这里的重点是,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尽管有运气因素);反过来看,一旦放弃行动,那么明天100%会变坏,没有例外。
若我们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只能是 希望,它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