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生而不易,死亦不易
人选择不了出身,也选择不了出生。随着一声哭啼,不管愿意不愿意,就来到了这个世界里。
如果命好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也许一生一世物质生活无忧,却又总是强说愁。
如果生在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物质上的愁,似乎又不算是什么愁了,在炮火中,在战乱下,谁都不知道是否有明天,多活一天就算是赚一天。
《人生海海》故事中的“上校”显然是生错了时代,以他的智商和情商,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不知道他会做神医,还是做主官。
那样一个命运多舛的男人,看似荒诞的一生,却演绎了许多人的悲欢离合,演绎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历史。
看完后我在想:麦家写的这个故事,一定是有原型的,就像莫言的小说一样,都是有生活原型的,只是,原型人物应该没有小说中的男主这么饱满、这么令人唏嘘。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或听到过一句话:小说的主人公,一定要集多人的经历和性格于一身,才能有看点。
试想:抗战时期、内战时期,如“上校”那样出生在农村的愣头青,绝对不止他一个,经过战争洗刷后,大多数都为国捐躯了,活下来的,大多又都是国家高官,像他那样活成人不人鬼不鬼的,应该占少数,但一定是有的。
我努力地回忆我们村里老人们的故事,以及老人们讲过的故事。
似乎没有像“上校”那么聪明的人,但有像他那样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的人,比如我的亲爷爷。可惜,我爷爷当了逃兵,在国共战争还未结束前,自己先结束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除开我自己的爷爷,我所认识的人,以及我认识的人嘴里讲出来的人,似乎是没有人经历过抗日战争后又经历内战的,连一个上过战场的人都没听说过。
我深深地怀疑,那十几年的战争,一直都不曾打到我们老家那个角落里去,不然,我们老家那么大一片地方,怎么就没出一个刘胡兰?更没出一个王二小?
奇怪得很,尽管我的身边从来没有出现一个战争英雄,连这样的故事都没有。尽管我没有研究过历史,也没有深究过抗日战争和内战,但我却特别喜欢看那个时期的小说,但同时期的电影电视剧却又略差一点。
我喜欢看那个时期小说中人们的苦难,喜欢思考那个时期人们表现出来赤裸裸的人性,也会引发自己的思考:如今我们的苦难,跟他们比起来,真是羞于启齿,而那个时期,离我们现在,也不过一个银发“上校”的一生世。
有时候看到或听到“百年大计”这样的词语,我就不免会想到一百年前我的先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成天是因为什么而醒来,又是因为什么而发愁,最后会因为什么而入睡?
同样的,如今我成天是为了什么而发愁?醒来后想的第一件事儿是什么?再过一百年,社会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的后代们,又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到时候又会为什么而发愁呢?
看看先人,看看自己,再想想后代,觉得生活真的不容易,祖祖辈辈却都在努力地活着,而且一代比一代活得好。
心底里有发愁的事儿,这是人性使然?还是血脉里一开始有存在的东西?
如果真像“李尖尖”那样活着,是不是就没有烦心事?不,她也有的。但是她从来都是喜欢自己的,这点真的太重要了。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自己,那活着就不会真的开心,也不会带给身边的人开心!
我其实就是一个骨子里特别自卑的人,我不喜欢自己的性格,不喜欢自己的说话方式,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自己的职场人际关系,不满意人情的虚假,这些都让我活在不开心中。
这些不开心,让我总是忘掉自己喜欢的母亲、姐姐、丈夫、子女,还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姐妹、同事,以及我深爱的文学。
这么比起来,其实我喜欢的人,要远远多于我不喜欢的人,可我却总因为那几个不喜欢的人,搞得心情郁闷,这个,真得改!
想想“上校”,生活有啥不能咽下的人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