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导向行为》作者戴维.L.华生(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和罗兰德.G.夏普(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作家),本书讲述了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掌握自我分析的技能,从而实现自己最初设定的目标。两位作者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为我们解读了人为什么总是无法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从行为发生的前提,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产生的后果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想要成功完成自我矫正计划,达到自我设定的目标要从三个关键点入手:认识情景,改变行为和强化结果。在正确自我认知的前提下,设定合理的计划,并不断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优化调整,最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顺利完成自我矫正。
一,认识情景
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的某种行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并不是死盯着这个行为本身,而是要充分了解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不到某件事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或者说是因为自己意志力不够,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我们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不同情景对人的影响,我们的行为是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的。
比如我们要减肥,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并已经坚持了几天的减肥营养餐,可突然朋友约吃饭,面对一大桌子的美食还有朋友热情的招呼“吃饱了再减”,于是乎有了第一次的破例,然后马上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减肥计划很快就破产了。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自己意志力不够的原因,其实最关键的是——你是否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正确的减肥环境。如果在你开始减肥计划后没有任何的吃饭邀约,每天没有美食的诱惑,每天都能按照你的计划行进,那你的减肥计划基本就可以实现了。所以正确的认识情景是有效调节我们行为的基础。
当你要达到某一行为时,你必须先要弄清楚你想要的行为是在什么特定情景下发生的,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想要做的正确的认知,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来辅助自己——记录结构化日志。
结构化日志包含三要素——情景,行为和结果,具体指的是要详细记录下来导致你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比如你要改掉某种不良行为,你就需要观察并且记录这种不良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只有找出了发生这种行为的具体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去彻底改变它。
二,改变行为
在找到了导致某些行为的原因后,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制定完善的计划去改变这种行为。任何改进计划都涉及到建立新的行为,而要想建立新的行为通常会用到四种方法。
1,用积极的自我陈述代替消极的自我陈述。
采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去回应,用新的积极的行为去抑制和消除以前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习惯。
2,进行想象预演。
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完整而明确的想像,比如即将要进行一场演讲,可以先对着镜子把自己要讲述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复述直至能脱稿为止。研究表明,想像事件及行为能够对真实行为产生影响。
3,模仿榜样。
通过观察与模仿其他人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增强对自己的预期。
4,塑造法,逐次逼近。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目标的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先拆分目标,然后一步步循序渐进,慢慢的逼近自己的目标。
三,强化结果
任何改进计划都涉及新的行为的建立,如果你希望一直维持新行为和习惯,就需要对新行为进行强化管理。
强化管理指的是在你每次完成新行为之后,都需要用强化物对自己进行奖励和鼓励。强化物是指能够对你产生激励作用的事物,我们一般选择经常进行的行为或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为强化物。就像为了让小朋友喝药,我们会用糖果作为强化物鼓励孩子把药喝下去。能否找到合适的强化物是新行为是否得以有效维持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要先想办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强化物,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到也可以求助身边的人。
我们在强化行为的过程中经常会犯一种错误,那就是当自己达不到目标时就惩罚自己,这跟我们育儿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一样,为了逼孩子改正错误而采用打骂惩罚的方式。这两种行为往往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惩罚只会让自己和孩子更加厌恶而不愿意去改变。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适当的奖励,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培养自己积极的自我效能。
4,设计一份完整的改进计划
在自我纠正的过程中首先要具备一份成功的改进计划,成功的计划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找到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为自己制定改变的规则;
2,拆分目标,循序渐进,逐个击破;
3,在纠正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并做出积极反馈;
4,在遭遇困难时要对计划进行及时调整。
我觉得本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目标,通过正确的认知和一系列有效的方法使得我们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去执行,从而让我们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