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孙瑞雪
焦灼中的一股清泉
在我的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的一系列行为一度让我觉得无法接受——趁你不注意跑到卫生间抠下水道盖子,玩马桶里的水,把花盆里的土抓出来扔到地上,整盒湿巾全部抽出来……
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要发生。
关上卫生间的门,把花盆挪到他够不到的地方,收起湿巾,这些都容易做到,但没有了他可以“祸害”的东西,孩子变得呆呆的,不知该干什么,要不就缠着你寸步不离。
我每天生活在不停地制止他干这个不许他动那个的大呼小叫中,感觉心力憔悴,孩子也变得格外叛逆。
突然有一天,我对这样的状态产生了怀疑——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孩子这样做到底要不要制止?尽管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大多数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致的——我陷入了一种明显的焦虑和无可奈何的状态。
没有过来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以往的知识体系不足以应对孩子成长带来的问题,我开始大量搜集学习资料,从松田稻雄的《育儿百科》到西尔斯的《橙色亲子课》,从幼教版的《幼儿心理学》到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直到碰见《爱和自由》这本书,打开它的瞬间,我便知道,这里面有我想要的答案。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中,他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 ——孙瑞雪
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拥有这些。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 —— 孙瑞雪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蒙特梭利
自由与探索
“蒙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1870~1952)的名字命名的,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蒙氏教育特点之一,便是尊重孩子,给予自由,顺从发展。
《爱和自由》的作者孙瑞雪,是国内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专家,也是“蒙氏教育”在中国的推崇者和践行者。
她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
举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我突然就理解了孩子为什么总闯到卫生间玩马桶抠下水,扔泥巴。
马桶的盖子原来可以翻上翻下,马桶里的水原来可以来回旋转,下水道的盖子凉凉的硬硬的,抠起来还有个小洞,伸手下去试试里面有什么?
可每次他都没来及伸手进去,便被你吼了回去。
虽然你也提供给他玩耍区域和玩具,但那远远满足不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他需要自由去探索去感受,探索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未知,可能的不可能的,体验那些让他奇怪的感觉。而你要做的,仅仅是看护,在危险来临之前的阻挡。
做到这一切,需要懂得,理解,无条件的爱和包容。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你的感觉越粗糙、越简陋,你的生命状态就会越低。
关于创造力和现代教育
个性等于创造力。
“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在抹杀个性。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个性给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的,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身边,总能听到“某某不合群”的声音。无论这个“不合群”的是两岁、三岁还是七八岁十来岁,没有太多人愿意理解为这是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玩更随意,一个人玩更投入,一个人玩没有纷争,一个人玩很清净……但是常人的眼光更多会理解为孤僻。
大概所有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也都会承认他有非凡的智力。他的大脑头骨至今仍被科学家们保存着研究着。他在童年的时候,和其他儿童不一样,周围的人们、老师们说他患了孤独症,认为他弱智,没出息。可人们的看法是错的,因为人们并不懂教育。
“蒙氏教育”第二大特点,是反对填鸭式教学。
在孩子尚且幼小的时候,让他对数字有概念,给他讲故事,读唐诗,听英语,让他具备语言能力,训练语感,这都无可厚非。但对于很多家长强迫幼小的孩子背唐诗,认汉字,记忆圆周率,我不是很赞同这样的事情。
无论到了幼儿园,小学,我们的传统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令人担忧,对学习的兴趣更是无从谈及,升学压力和家长期望是他们学习的源动力。
蒙特梭利说,我们造就了大量相同的人。而那些有独特思维的人就作为有创造性的人而存在。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法则成长,他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那么这个世界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一位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妈妈告诉我,说老师跟她反馈她的孩子在幼儿园不能跟上她们的节奏。这个所谓的不能跟上,是指老师在要求孩子过来到她的身边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听从老师的指令,站着不动。
在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孩子们有权选择进教室还是在外面。
在教室里做什么,也是根据孩子的兴趣自发进行。学校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大量的教具,通过操作教具,孩子从中发现自然规律。
自由与顺从
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
在小学里,很多孩子好动、爱说话,老师不断地告诉他们,上课不要说话,这些孩子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老师就惩罚这个孩子:“给我站起来!”过一会儿,他还是说话,他站着说话。
这个孩子没有能力控制他自己不说话,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为分裂着,无法合一。那是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
好动,完全是在儿童自发的活动遭到破坏以后,儿童没有发展的目标才出现的。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零至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这个时候,怎样能让他顺从?比如说,他这时想玩水,你告诉他:“好,去玩水。”他这个时候的本能冲动与你的命令正好一致,他顺从你,如果不一致,儿童就绝不会顺从你。他根本听不明白你所讲的,除非惩罚代替了说教而使儿童恐惧,他才会顺从。
我相信只要有爱,就不会有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发生。有爱,孩子就有自由,就不会有孩子“任性”这个看似有理、实则无知的看法和说法。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有真正的爱太难了!
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照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他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
大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任性”,不过是孩子没能实现自己意愿时候,大人强行给他安上的“罪名”。
试想想,你真的理解孩子吗?
后记:这篇文章是源于对儿子幼儿园选择上的纠结,这是有史以来花费时间最长的一篇,断断续续用了四天。这不是书评,不是对现代教育的不满,只是一个普通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担忧。我想把蒙氏教育、爱和自由、还有我的一些见解,很好地融入到一起,也许不是很成熟,也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借此希望更多人关注到我们教育的缺失和对民族未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