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安徽年轻女子携带一双儿女坠楼轻生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妈妈29岁,女儿4岁,儿子仅仅2岁。
这么美好的年纪,谁也想不到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可事情就是真实的发生了。
对于女子的做法,网友们也议论纷纷:
有人指责女子做法偏激,拿男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可怜了孩子与父母。
也有人同情女子的遭遇,为她伤心落泪:
“一样的妈妈,为何你总比别人痛?一样的妈妈,为何你总比别人苦?是什么样的辜负,让你再不敢付出?得积攒多少无奈和心酸,才能让你不再留恋人间。”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样悲哀的事情,却有许许多多的女性感同身受:
说真的,一开始我也认为女子的做法太极端,用这样冲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也带走了本该活泼的两条小生命。
可是,在看完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我觉得自己没有太多发言权去指责女子的行为。
生而为人,我似乎也可以有一点理解女子当时的绝望。
她的人生很短暂,也很命苦。
我们不妨先看看她的人生经历:
大概4年前,她怀胎十月生下患有耳疾的女儿,对于孩子的到来,丈夫与婆家不但不欢喜,还嫌弃孩子是个累赘,不肯帮她带,时常对她冷嘲热讽。
再之后,她又生下一个儿子,小儿子也不健康,体弱多病,这下婆家人对她的态度就更加恶劣了。
她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向丈夫讨要一点生活费,都要低声下气的哀求,有时甚至遭遇家暴:被摔眼镜,掐脖子,打她有伤口的手。
她不舍得为自己乱花一分钱,事事以孩子为先,儿女生病要看医生,丈夫和婆家人置若罔闻,只能依靠年迈的母亲接济,在她的遗言里,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自己的父母,弟妹她是如此的自责。
她本是一个性格阳光的女人,待人和善与邻里关系融洽,很多时候邻居都会因为可怜她而时常帮她一些小忙。
而最应该关心她的丈夫和婆家,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一丝半点的温暖和尊重。
父母年迈她帮不了忙,反而时常还要他们为自己担忧;
她曾经摈弃一切,毅然跟随的男人,却成为她心口上最深的伤;
理应体谅她的婆家只会反复地在她的心口上撒盐。
她最挂念的孩子,体弱多病,遭人嫌弃。
以上的种种,压抑在她心里,一天天累积,亦如凶狠的猛兽一点点吞噬她的理智。
她苦啊!
仿若陷在荒无人烟的泥潭里,拼命挣扎却始终无一人给她抛以救命的稻草。
等到她筋疲力尽时,生命里最后绷紧的那一根弦也随之断了。
因此她陨落了。
我想,她肯定想过无数次,让孩子留下来,自己一个人孤身上路。
可是,丈夫与婆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让她彻底寒了心吧。
妈妈在时,孩子已被视为累赘,不闻不问;
妈妈去了,孩子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她的心里苦,也怕孩子以后要遭受更多的苦。
《奇葩说》有一句让人深刻的话,柏邦妮问:
"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需要多少甜才能把它填满? "
马东说: " 一丝甜就可以。 "
然而,这位年轻的妈妈她心里一丝都没有。
她选择一跃而下,为自己的苦难人生画上句号。
看完她的经历,我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替她和一双子女的离开感到惋惜;
为丈夫和婆家人的麻木不仁而心寒。
她们本该在人间尽情享受雨露风光、三餐四季,使劲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最后,却以这样的方式离去,心里真的为她们难过。
但,更让人难过的是,像这位妈妈一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
这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是一群敏感脆弱:不被看见,不被重视,不被认可的群体。
她们身上有太多的同病相怜:
生完孩子不久,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一个人带着孩子却被人说成游手好闲,丈夫家暴、出轨婆家冷漠麻木。
她们心里有苦,却难以言说;渴望得到理解,又被视为矫情。
她们身上压抑着太多情绪需要被宣泄出来了。
每一个妈妈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她们经历了太多常人所不能体验的艰辛,她们需要被真正的理解,认可,重视。
我们没有体验过个中辛酸,是不能无法感同身受的。
因此,请不要随意苛责人性,去责怪那些已经身在泥潭里的人。
逝去的生命已然无法挽留,惟愿她们在世界的另一端过得快乐,舒心。
当然,这个世界依然是很美好的。
只有活着人生才有无限可能,只有活着才有改变的机会。
工作没了可以再找;
钱没有了可以再赚;
婚姻破裂了可以另觅良人;
即使孩子抚养权不属于自己,我们也还有探望的权利。
唯独死了,化为尘土才改变不了任何可能。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可以改变自己。
当自己变得强大、优秀,这个世界就会对你和颜悦色。
因此,请不要轻易轻生。
父母、孩子、亲朋尚在,人间还值得。
活着比一切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