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在西西弗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看名字觉得是中国比较有名的一本书。购买许久之后才开始看。
我先直接看了正文,第一篇讲的是《闺房记乐》,讲的是作者沈复和妻子陈芸的夫妻乐事——相爱、相知、闲情逸致。里面有很多场景,看了挺令人向往的,他们的婚后故事依然还沉浸在你侬我侬的恋爱阶段。
学者费如明说:“芸的可爱恐怕不在于其母性,也不在于其女儿性,而在于其独有的妻性。”“妻性”一词,乃是包容了温婉、柔媚、秀丽、和顺、理解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看第一二记时,我以为他们俩未曾育有子女的原因。
陪伴的仆女在一旁催促早睡,便让她关门先走。然后与芸贴身调笑,就像好友重逢。我伸手探入她的怀中,她的心口也是怦怦直跳。我俯身在她耳边问:“姐姐为什么心跳如此快速呢?”
芸回眸看我,莞尔一笑,只觉得一缕情丝动人魂魄。我拥抱着她的娇躯进入帐内,浑然不知天早已亮了。
……
等抵达家中,先到了母亲住处请安,才进了自己房间。芸起身相迎,两人双手相握,一言不发,然而两个人的魂魄恍惚之间化为了烟雾,只觉得耳中惺然一响,连身体在哪里也感觉不到了。
返回查找了这本书的相关资料,原来这本书被称为“晚清小红楼”,从沈复的视角,写了他们家没落的过程。不过说实话,我没读出“小红楼”的味道,觉得整体的恢宏之气少很多,更多是闲情逸趣,就算写没落也笔墨不重。故有人评论说:“曹雪芹是于锦缎之上设色,沈复则是于布帛之上绘图水墨。”既然这两部作品是如此的不同,为何还要相提并论呢?
读到第二记《闲情记趣》的开头时,感觉文风很熟悉,原来是我们中学时背得滚瓜烂熟的段落——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读到这我才知道我买的这个版本看起来那么厚,原来后面一大半都是译文注解。这也解决了我之前的一个疑惑——中国是在民国胡适先生时期才推行白话文的,之前都是文言文,“我口写我心”,难道那时候的人就是酱紫说话的?
读到第四记《浪游记快》时,我有点不懂了,读第一记时我还和鱼哥说,很羡慕这样的夫妻关系,但第四记发现沈复在外浪游时,也是常常出没妓院,并与一女子产生感情,虽然是照着妻子陈芸的模样去找的,我也还是没法接受。
那是一个男尊女卑很严重的时期。纵使沈复陈芸很相爱,但陈芸还是觉得男的要三妻四妾,主动帮丈夫物色小妾(虽然没成功)。沈复弟弟欠钱一走了之,债家上门讨债,陈芸给沈复写信告知此事,沈复弟弟谎称没有,沈复爸爸就不分青红皂白,骂陈芸,还说她没有对他用尊称,只是用“老人”一词,为此要替儿休了陈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