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地三、於緣無倒安住其心(分三科) 玄一、徵【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緣無倒安住其心?】 引經證成這一段,在「正廣開示」這一段裡面分四大科,第一科「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這二科講完了。現在是第三科「於緣無倒安住其心」,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徵」。 佛招呼「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的時候,「是瑜伽師於緣無倒安住其心」?就是對這個所緣的一切法沒有顛倒。譬如說:諸行是無常的,你就觀察它是無常的,那麼就沒有顛倒了。但是你執著是常,你剛才看見這個人,你一會兒又再看見這個人,你認為還是那個人,那就是顛倒了。於苦為樂,也是顛倒;於無我而謂有我那,也是顛倒;於不清淨而認為是清淨的,那也是顛倒。現在佛自己先提出來這個問題;這「瑜伽師」修禪定的人、修止觀的人,對於所緣的一切法沒有顛倒,這樣地把心安住在那裡,那才是叫做「瑜伽師」。怎麼樣「於緣無倒安住其心」呢?這是問。 下邊第二科解釋。玄二、釋【謂若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所緣境安住其心,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 「謂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所緣境安住其心」的時候,不管你以什麼做所緣境「安住其心」的時候。「隨應解了所知境界」,隨其所應,你能通達那個所知境的真實相。「如實無倒能遍了知」,就是如那一件事的真實相去通達而沒有搞錯,能這樣地真實地了知。玄三、結【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緣無倒安住其心。】 就是這樣意思。這個是說得很含蓄,下文才詳細解釋的,這一科解釋完了。地四、能於其中不捨靜慮(分三科) 玄一、徵【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不捨靜慮?】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這第四科是什麼呢?「能於其中不捨靜慮」,這就是不管你是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你都需要「不捨靜慮」,這樣意思。為什麼要有這麼一段道理呢?因為你沒有定,你不能夠有決定性的作用。你心裡面沒有定的話;心裡面散亂,小小的有點智慧可以,而不能夠斷惑證真,不能轉凡成聖的,所以要有這一段的意思。 這第一段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修的相貌。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明修相【謂若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如是於緣正修行時,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於時時間,修習止相舉相捨相。】 「謂若苾芻勤修觀行」的時候,「是瑜伽師、如是於緣正修行時」,「如是」就指前面這幾段文,前面這一共三段文;於相稱緣、於相似緣、於緣無倒,這三段文。「如是」就是前面說這三段,這樣子「於緣正修行」的時候,就是於所緣境;前面這三種,修行的時候。「無間加行、殷重加行」,這個「無間」就是不間斷,就是不懈怠,你能按照你的功課表一直地這樣做。當然初開始用功不要太緊,稍微地寬鬆一點;等到你一下子可以坐八個鐘頭,你一支香可以坐八個鐘頭,一支香可以坐二十四個鐘頭,這是不同了,這情形不同,當然也還是要精進繼續努力,這就叫做「無間加行」,不間斷的用功。不能說我今天靜坐、我明天不靜坐了,不可以這樣。你今天坐五個鐘頭,你明天也坐五個鐘頭;今天坐八個鐘頭、今天十個鐘頭;你明天也是坐八個鐘頭、十個鐘頭,就是繼續不斷地這樣用功,這叫「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殷」是殷勤,這個「重」是有尊重的意思,你要拿這件事當一件事,當它一個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不重要,這件事是重要的。就是不慢緩,你不能夠馬馬虎虎地,不要這樣子用功。你很認真地、很深刻地、很周備地,這樣子用功這叫做「殷重加行」。 「於時時間修習止相舉相捨相」,這個「於時時間」,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是什麼時候呢?就是你心裡面浮動的時候,心裡面浮動你這個時候就要修習「止相」,把這個浮動的境界停下來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動;就是流動散亂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修習止相」,就是修習這個奢摩他,安住在所緣境明靜不動,這樣子。 這個「舉相」呢;安住在所緣境應該是所緣境在你的心裡面很分明地顯現出來,這就是正好這樣子;但是你功夫沒有成就,就是那個所緣境隱沒了、不明顯了,你所緣境不明顯了就是心的明了性不夠力了。不是說你睡著覺,那就是嚴重了;現在這是輕微的不明了,這個所緣境在心裡面不明了,這個時候你就趕快警覺自己要「修舉」,把這個心的力量發動起來、要明了,明了這個所緣境。那個時候就是你心裡沈沒的時候,所緣境不明了的時候,要發動你的心識的力量振作起來,要把所緣境要它清清楚楚的。譬如修無我觀,這個無我觀要修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你修的無我觀修得迷迷糊糊的,不明了了,這不可以,必須要振作要發動起來,這叫「舉相」,是這樣意思。 這個「捨相」,捨的相貌。就是你這個時候修止,也是明靜而住,你在這個所緣境上面明靜而住;修觀,觀得明明了了的清清楚楚的,那你就不要再變動,就這樣子就好了。也不要再「止」不要再「舉」,就這樣就好了,叫作「捨」,這樣意思。 這是不捨禪定,「不捨靜慮」,這個「不捨靜慮」先「明修相」,這個修靜慮的相貌就是這樣意思。普通的說,我們修奢摩他就是「定」,修毗缽舍那是「觀」。這個奢摩他對於毗缽舍那是有幫助的;你修止對於觀有幫助;修觀對於止也有幫助,它就使令這個止會有進步。你修止有力量的時候觀也會進步、觀也會進步的,不是孤立的,不是彼此沒有關係的。這是修止觀、修靜慮的相貌,你修止的時候不要沒有觀,修觀的時候不要沒有止,就是互相你都要修。當然不是說「止觀雙運」不是那個境界,「止觀雙運」是同時地,止和觀是同時地叫做「止觀雙運」。現在不是,現在修的時候是有前後的次第的。(20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