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那么大,孔子多想去看看。然而真正踏上楚国的土地,却发现自己原来面临什么困境,现在还是什么困境,并无改变。楚国的人民性格奔放,学术风气也比较浓郁,但那是民间。孔子的目的是求官,走的是高端路线,公关对象是楚国政府。然而政府又是个什么情况呢?那是楚王一族的禁脔所在,各种军政大权牢牢把持在王子王孙的手中,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又岂能容许外人随便插手?孔子不过是殷人之末裔,无根无基,用同族先辈宋襄公的话说,那是亡国之余,多么丧气啊。前朝亡国孽种,跑到天下秩序的挑战者的势力范围求官,宣扬周公之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一厢情愿跑来凑热闹,还差点把师徒的命给断送了,又是何苦来哉?
孔子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这种始热终冷的尴尬局面,思来想去,还不如乖乖回家养老,闹个什么劲?但是自己带着一帮学生灰溜溜从鲁国跑出来,倘若在别国谋得高位,在三桓和鲁侯面前还有点显摆的资本,倘若就这么如同丧家之犬地回去,面子上实在挂不住。不如先让弟子们打前站,在鲁国建立一番功业,也好显得自己教导有方。到那时再光明正大地回去,脸上也稍微有点光彩。
鲁国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孔子了然于胸。三桓统治下的鲁国,连续遭遇多次家臣叛乱,维持基本统治勉强过关,但是抵御外敌明显得力不从心,关键一点就是缺乏必要的中坚人才。而孔子的学生之中,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完全可以填补这个空档。
在周游列国这段时期里,孔子除了对学生们进行日常教育之外,可能还给他们分派一些任务,让他们通过参与列国的一些政治文化活动来增长见识和阅历。就在三年前,也就是前495年正月,当时孔子还在卫国,却把子贡派回鲁国,让他去观摩一场朝拜仪式。朝见者是来自邾国的国君邾隐公,邾国故地在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国力逊于鲁国,因此邾国国君经常朝见鲁国国君。邾国国君自称为“邾公”,鲁国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高于邾国,习惯贬称为“邾子”。两国国君举办朝见礼仪之时,子贡作为旁观人员目睹了整个过程。朝见礼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朝见者要把手中的玉圭恭恭敬敬地交给受朝见者。
而子贡观察到的却是这样一幅场景:邾隐公作为朝见者,却仰着头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手中的玉高高举起。而接受朝见的鲁定公却不像主人的姿态,而是低着头从邾隐公手里拿过了玉。子贡在事后对旁人发表了一番议论:“从礼的角度观察,两位国君将会一个死去,一个逃亡。这礼仪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表征,由左右旋转,进退俯仰用来表达某种认同,朝见、祭祀、丧葬、兵戎都可以从礼仪中看出某种端倪。如今在正月里鲁、邾两国国君互相朝见,却都没有什么尺度分寸,可见这两位心中已经没有这种意识了,连正经事都办不好,还怎么能长久下去?邾君高举着玉圭仰着头,象征着他内心的骄傲;鲁君形容卑微低着头,象征着他内心的衰颓。高傲距离内乱不远,衰颓意味着身体有疾病。邾君朝见鲁君,鲁君是主,邾君是客,估计问题首先会出在鲁君身上。”结果真让子贡料中,鲁定公当年五月份就病故了。而邾隐公后来则卷入一场又一场的混乱局面,鲁国后来如何在齐、吴两霸间周旋,也与此人有莫大的关系,后面还会提及。
子贡观礼之后,回到孔子身边阐述礼仪过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当鲁定公的死讯传来之时,许多人都对子贡的洞察力表示出惊叹。孔子评价道:“赐(子贡之名)不幸言中啦,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多言之人。”孔子不想把子贡捧成一个未卜先知的神人,而只是将他定位成一个多言之人。话说得多了,能通过观察现象预测未来的走势,也不算什么希罕之事。子贡对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太在意,在他看来,能在孔子身边,经历各种看似平常的事情,对自己的心性培养并没有什么坏处。对孔子的日常教诲自然是言听计从。由于子贡也是经济好手,有他在,孔子师徒的生计问题基本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师徒之间的默契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如今孔子决定还是回归鲁国,但是需要把自己的弟子先派回鲁国。子贡的任务,自然是辅佐鲁国的权贵们搞好外交问题,齐、吴两霸相争的趋势愈发明显,必须未雨绸缪,有得力之人在中间周旋,才可能使鲁国尽量避免大战的摧残。仅仅有外交人员还不够,还需要有武将能够抵御小规模的侵略战,孔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冉求、樊迟、澹台灭明这些人,于是他们也和子贡一起回到鲁国开始着手制定拯救鲁国的计划。
子贡、冉求等人回到鲁国,鲁卿季康子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冉求被季康子任命为季氏之宰,也就是季氏的大管家,执掌季氏家族的军政财权。子贡则作为鲁国的宾介,负责与大国进行交涉的鲁国贵族,都可以请子贡陪同协助。
孔子在安排好弟子归鲁的事项之后,自己则在楚国略住了一段时间。这一时期,令尹子西一直在努力将太子建的儿子王孙胜从吴国召回来。据说孔子还与王孙胜有一面之缘。王孙胜见了孔子之后,问了一些奇怪的话,孔子的回答也很奇怪。
王孙胜问道:“人与人之间可以用微言进行沟通吗?”
所谓微言,是指一些带有打哑谜式的谈话风格,有话不直说,通过各种暗示使对方心领神会。孔子面对这样的问题,默不作声。
王孙胜继续问道:“如果把石头投入水中,是个什么情况?”
孔子这才回应道:“吴国有善于潜水的人,能把石头从水里取出来。”
王孙胜接着问道:“如果把一瓶水倒入水中,是个什么情况?”
孔子答道:“淄水和渑水都是水,两种水混在一起,易牙的舌头能把两种水的味道分辨出来。”
王孙胜继续问道:“人与人之间真的不能通过微言进行沟通吗?”
孔子有点急了,答道:“怎么不能?只要懂得对方的意思就可以沟通!知道对方的意思,就算不用语言表达也可以。”
孔子在楚国,或许真正能体会到,谈话风格的差异,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痛苦和懊恼的事情。还是看看子贡他们在鲁国发展得如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