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器可谓是青铜器中的一大类了,尤其在商代重酒的社会背景下,酒器的种类和数量就更加丰富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N多自称“历史剧”的电视里,两汉、三国时期众人饮酒使用青铜爵,而且是一群人无论什么身份都用爵饮酒。坐上位的“领导”有时候还会说“敬你一爵”之类的言语。
这里面至少就有两个问题了,爵作为一种酒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时期仍然流行,西周之后少见。另一个方面,爵作为酒器毫无争议,但是具体的用途仍然有不同的看法。温酒、饮酒、滤酒的说法长期并存。较高的三足为温酒说提供可能,而两柱或为悬挂滤网所用又使一些学者认为有滤酒的用途。饮酒之用最为传统,但其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得人们用其饮酒多有不便。传统观点认为,地位高者饮酒用爵,地位低者用觚和觯。所以即便是用爵饮酒,也只有地位最高的人使用才合理。
至于爵的形态,想必并不陌生,前流后尾,上有两柱,下三足。爵也有单柱和无柱的情况,有的还有盖,柱上的顶部在不同时期的形状略有不同,常见的如菌形帽、伞形帽等。
角也是一种酒器,可能也为饮酒器,但是饮酒的确有不便之处,它上面无柱,不像爵一边是流一边是尾,角的两边是相同的。流行的时间很短,大致见于商前期至西周晚期。
斝和爵很是相似,曾经傻傻分不清。那天老师说斝的鋬和柱的连线是垂直的而爵是平行的。(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细节的我默默傻掉。)垂直的话自然不是饮酒器了,脑补一下有没有觉得直接拿起来喝酒很别扭。它也是下三足,侧面一鋬,上两柱。一般认为是温酒器,大型的也可作为礼器。
觚在青铜时代可并不是花觚哦!后世瓷器中的花觚外形与青铜觚类似。觚呈长筒状、喇叭形口,有高圈足。在商(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西周中期以后少见,流行的时间也是较短的。商代初年体型较小,到殷墟后期变得开口大,体型大,容量大(没准饮几觚就醉倒了~)为饮酒器应该是没有争议。
觯和觚的用途相同,都是给一般等级的贵族饮酒使用。它多没有觚瘦高,多呈矮胖态,给人一种朴素低调的感觉。截面为原形或椭圆形,一些有垂腹特征。商代出现,在西周中期之后少见。
前述皆是形体较小的器物,后面的几个大体量的全是盛酒器了,没错就是“酒坛子”。
尊形体高大,多圈足,可以分为有肩和无肩两大类。定名来源于宋代的金石学家,但是稍有混乱,对于尊的界定不甚明确。主要流行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在发展过程中口径与肩径的大小对比有变化。(谁还记得初中历史书上的四羊方尊举个爪)
罍有圆体和方形之分。容量较大,口为敛口或直口,圆肩,肩与腹交界处是它最胖的的地方。多为平底或者矮圈足。方形的虽然少见,不过有一个皿方罍倒是印象深刻,湖南出土的一件器物,大陆原本只留有盖,器身流落海外辗转多地,最后通过拍卖,湖南的企业家联合又购买回国并且捐献给博物馆。别问我从哪里知道,我只是当年很喜欢看湖南卫视而已...汪涵当时主持了一个节目直播皿方罍回家的历程~
彝为青铜器的共名,对于出土器物定为方彝为学者所定,史籍和器物自铭都未曾发现。一般将这类长方形截面,四角有菲棱,底为方圈足,带盖为庑殿顶形式的器物定名为方彝。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现发现的多为殷墟时期器物,如著名的偶方彝。
成语“觥筹交错”描绘的就是宴饮的乐景,觥也是一种酒器,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把,上面的盖有兽形装饰,一般整体的造型就像是一个动物。像折觥的盖上就是一个羊头的造型,羊在古代通祥,有吉祥美好的寓意。觥在后代还有仿其造型的水晶器、瓷器等。前些日子在故宫中看到一件水晶的兕觥小而精美,当时居然第一反应是玻璃质也是服了自己。
是不是每个角度都很精致呢?高颜值~盖首是羊头的造型,盖身上是一条夔龙,器身主体是饕餮纹,把手处由兽头,鸟嘴,蛇身和象鼻复合而成,必须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出来哦。
卣这个名称在器物自铭中未找到,但是在卜辞中却有发现,器物的定名始于宋代,后世逐渐约定俗成。卣多有提梁,一般无提梁的多被定名为壶等。常见的有罐形卣和筒形卣等,西周时多作圈足。独特的为鸟兽形的代表如两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和日本泉屋博物馆的猛虎食人卣。
有一种筒形直棱纹提梁卣长的和保温瓶超级像,甘肃和宝鸡两地有出土。宝鸡出土的两件筒形卣还伴出有勺,应该是配套使用的器物。
壶比较普通和常见,器物有自铭,史籍中也有记载,定名很少有疑问。延续的时间很长,从殷墟晚期一直到汉代,均有使用。只是发展到汉代的时候,圆壶多称作锺。
缶这一器形早期都是陶质,春秋时期始见铜缶,春秋末期铜缶上流行错金铭文的装饰。陶质的缶可作为水器和乐器,而铜缶并不作为乐器使用,为水器或酒器。所以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众人表演击缶为铜缶就不恰当了。
其他一些很少见的酒器就不再赘述了。你知道三代时候的人们用什么装酒,用什么饮酒了吗?
酒器告一段落啦~下周青铜水器见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