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可谓风云变幻,很多奇妙的东西都发生在此时。
写这篇文章缘起一篇公众号文章《北京早已折叠》,看到这里想必你也知道讲的是什么,没错说的就是郝景芳的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
文章里面提到了《北京折叠》里的22世纪的三层空间,它举例称“第一世界不必多说(当权的管理者),第二世界是一群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投资人以及千千万万想入非非的应届毕业生,第三世界是快递员、美甲师、专车司机、保洁阿姨、月嫂、烧饭阿姨等等等等。”
并称其反乌托邦的事情很老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发生。正如有人在豆瓣上读完《北京折叠》后这样评价称“《北京折叠》是一部好小说,但的确没想到它能最终荣膺雨果奖。毕竟,和刘慈欣典型的‘硬科幻’不同,在清华物理系毕业的郝景芳笔下,《北京折叠》写的并不科幻,更确切地说,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纯粹的‘反乌托邦式’小说。”
其实,网上类似的吐槽还有很多,要知道刘慈欣的《三体2》落榜了,可能我没有太多的话语,因为目前我还没有读此类作品,说的可能也只是别人眼中的“折叠”,当然也可以从一些简介了解到,《北京折叠》中北京,处于含混不清的未来时间线上,在小说中,中国的首都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这和上面举得例子不谋而合。
以下是我的一点小认识,《北京折叠》其实写的并不新鲜,比如刘慈欣获奖的《三体》,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难道这不是“折叠”?再如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一层有一层的梦境,难道这不是“折叠”?再或者《前目的地》里的死循环,难道这不是“折叠”?或许这样的还有很多。
当然《北京折叠》能获奖自有它的优势,或许这也依赖于英文的译者,或许是讽刺意味投射到了现在人的身上,虽说是未来,但毕竟还很现实。
那么“折叠”是什么?在我看来就像现在的穿越小说一样,从现代穿越到清代、唐代等等生活,或许是因为现代人早已熟知历史,能在某个时代获得如鱼得水,而当清代或者唐代某个朝代的人穿越到现代,则寸步难行,很多科技都不知,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或许“折叠”就是个穿越剧。
“折叠”还或如人的一生,起起伏伏,讲述了一部很现实的家庭史诗,悲情、苦情等等,正如大喜大悲,想必很多成功的人士很有体会。或许“折叠”就是个史诗剧。
当然“折叠”没准就是个现代剧,没有穿越没有科幻,也不是什么史诗,只是客观的存在,只不过是放大或者缩小的一种处理。
其实每本书,都打不到任何人喜欢,《北京折叠》也是如此,不喜欢的人自然看过很多似曾相识的作品,说是把人性的东西揭示太过,甚至歌颂当权者。很多处理上,用力过猛,让人读起来特别的假,特别的不科幻。
而喜欢的人就会分析故事背后的故事,正如有文章中这些写,“‘不平等’的折叠城市背后,其实是一个‘不平衡’问题。这是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发现的‘二八定律’更为深广的推演:不仅是社会财富,所有的社会资源在人口分配中都是不平衡的。郝景芳用近乎直白的方式推演了现代科技促进下的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因成果分享不平衡所造成的极端情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折叠》中的三层空间被视为“不平等”的一种展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那么到底北京现在有没有折叠,我说有,而且不仅北京,很多地方亦是如此。我说没有,因为你我还好好的生活在这里。有没有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
世界或许早已折叠,但我们的心依旧平整。
【更多有趣内容,请关注微博@左和右岸,时不时的给你一些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