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结束了一通工作电话,是一通预想中可能不顺畅但实际结果还好的合作沟通。
从开始着手“学习的发生”这期主题的工作,整个旅程就充满了各种不一样的碰撞及其带来的情绪。和Leona畅聊时总觉得两个人往一个教育方向使劲,那种合作感太好了,因此这段时间大多时候是热情高涨,有什么好的想法、好的进展就忍不住微信沟通、电话沟通,Leona也是给予能量满满的回应。而和Alan关于这期主题,我则在8月份的第一次讨论会议后,就冒出一个后来占据心头很久的感觉:我和Alan太不在一个频道上了。讲真的,这个工作能够继续进展,得亏了Leona从中做了许多协调,使得我能够先安心地按自己的思路往下走,因为从归属来讲,这次合作,Leona是我的合伙人,而Alan是我的合作伙伴,但从整个关系讲,Alan又是我和Leona上一份工作的同事兼leader。这种关系说真的,有时候还真影响我的沟通。
怎么说呢?其实第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对Alan提出的“要到学校里去观察每个孩子在学科中的学习过程,去看这个孩子上课是怎样的,做作业习惯又是怎样的......”这个提议就有不同看法,甚至觉得不可能这样做,我觉得个案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不能代表学习的发生,其实这里我理解的“学习的发生”这个条件是要阐述学习发生的应然条件,再去看实践中的学习满足了哪些应然条件,又没满足哪些,而不是只做实然的记录。同时,这种实地蹲点采访,也并不适合我们现在的团队功能,因为我们还没密切嫁接到许多面对我们能够真实展现自己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期刊记者团队也还够小,只有几人。
可是,我当时只是本能地拒绝这个建议,却说不出自己的反对声音,更说不出自己对此的疑问和一起讨论合适的方法。后来和Leona商量了下,还是大方向上按照自己先前的思路先准备着,中间又和Leona讨论了好些次做调整,但终究内心不太想直接去面对Alan讨论之前的困惑,而Alan呢则继续在微信工作群里发各种他觉得对这期期刊有帮助的、有关于学习的文章、资源,我呢也是没有回应。
这期“学习的发生”,可以说是我第一次正式完全介入期刊工作,不再是单一的编辑角色,开始和Leona并肩承担整一个期刊的内容搭建,以及如何获取有质量的内容。在两个月期间,除了“学习的发生”的内容讨论,和Leona也一直在讨论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创有品质的期刊,也在不停讨论期刊的功能定位。
但是直到这周,或者更确切地说直到今天,我才更清楚这个期刊的主编Alan心里对这个期刊的定位,理想中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想(背后的思考),而这些,本该在第一次讨论会议时,如果我说出我的想法、说出我的疑问和如今面对的困难,就可以了解到的事情。
“不在同一频道”这个想法,让我不那么愿意面对沟通;前同事兼leader,让我有点怯于表达真实想法,而今天的通话,让我意识到,其实Alan,Leona和我要做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都是不想做光鲜的嫁衣,我们都是想通过看见未来期刊呈现中国本土弱势群体中真实发生的教育、慢慢成长的教育,让本土的实践者更有力量,也更有信心。我们是本土弱势群体教育成长的陪伴者,而不是只看他山之石,隔靴搔痒。我们更期待打破教育的藩篱、突破学校、教师内心的困境,让更多心中有教育亮光的人关注教育、参与教育,一起携手为本土弱势群体教育出力。
如何达成这一切?经过这一期内部团队在主题上的磨合,我意识到多人合作、甚至是跨界合作,坦诚与明晰沟通是最重要的。坦诚就是一定要在讨论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有疑惑和觉得困难时,只有把问题摆到面前去谈,才能真正达到理解后的合作。明晰是,每次讲出自己的策略或做法时,要讲清楚自己的思考、背后考虑的原因,尤其是当我们很多工作是在石墨、微信这种非面对面沟通时,讲一件事先讲清楚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选这个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思路可以以文字、导图也可以以语音的形式发布,这样大家对呈现的东西的讨论就可以有共同的基础。在合作中,我们其实不是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文章讨论,而是基于背后的原因、可能发生的结果以及实施时的影响因素来讨论。
我想,青色的合作,就是让我们放下内心的青涩感,达成目标的一致理解,为目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