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我去盐小通桂观看了两节优质课。看到了同龄人的优秀。作为一个科学老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真的需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啊!
这星期正好上到《身体的运动》这一课,结合自身的课堂和凌老师的课我有一些思考。
由于我是随堂课,没有给每个组的孩子准备哑铃。聚焦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比谁举手举得好的环节,调整课堂纪律。顺势提问,举手的时候身体的那些部位参与了运动?
我统计了一下孩子的答案,大部分同学说的是脑部神经,大臂,小臂......暴露前概念,孩子们确实不能准确说出运动系统。
极少的孩子回答关节。我都给予了肯定。
这时候我拿出了哑铃,做了演示实验,你能提问,老师又是怎样将哑铃举起来的呢?究竟身体的哪些部分参与了反应?和刘老师一起去摸一摸参与运动的地方吧!这时候我及时总结了肌肉,骨骼,关节组成了运动系统。后来通过观课,我发现不能生硬的给出关节,我们还应该给学生搭建阶梯,骨与骨之间是通过什么连起来的呢?这样更顺应孩子思考。
探索部分,建立运动系统的模型。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建模,其实作为老师,我真的没有系统的去研究过我们的身体,只知道人体这些结构作用,在课上孩子们建的模型,他们一下就明白了各自的作用,筷子容易断我们应该好好保护骨头。回形针容易变形,我们不要轻易受伤。橡皮筋可以收缩,肌肉容易拉伤,我们应该正确运动。
进入研讨环节,我拿了建好的模型,做了一个错误的运动,回形针和橡皮筋都受伤了。孩子们反应很强烈,老师你好过分啊?我的关节断了?更能引起共鸣,基本上每个班的学生都依据特点说了作用,同时更加深刻的明白如何健康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