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刚刚结束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让“斜杠青年”再次被提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获奖的选手真的是德智体美劳样样全能啊!这种通体发光的全能型偶像怎能不引人关注。这样的“斜杠青年”怎能不让人羡慕?
北大才女陈更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陈更是谁,她是出生于1992年的北京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没想到天天泡实验室的人,能把古诗词学得如此精通。张口就是古韵古风: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袭蓝衣青裙的曼妙女子,诉说着古代的文人墨客之风。
获得亚军的孙晓婧,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博连读生,她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平常的生活也是整日围绕着科学研究转圈,本专业所学是空间环境研究与应用方向的研究生。一方面在探索空间宇宙的奥秘,一方面沉浸在古韵悠然的诗词歌赋里,这样的叠加生活自然增添了很多妙意。
说起斜杠青年啊,其实这个词来源于英文Slash。这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中提到的一个词,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其实“斜杠青年‘看似很让人羡慕,具有这种身份的人仿佛拥有了像演员一样的优势,就是可以在一生中体验各种不同的身份和人生。相比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这当然是让人十分向往的。
但是同样的,很多人对成为”斜杠青年“的客观条件并没有分析得足够清楚,而盲目乐观地尝试。最后,还真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导致自己本专业的本领没学好,新的领域也没能踏入。
为什么现在大家会对“斜杠青年”这么关注,其中可能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原因。就是新兴技术和行业发展变化太快了,很多人会因此焦虑。怕自己以前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应对变化的形势,所以看到哪里有风口,哪个行业比较热门,就一窝蜂想去尝试一下。想学习的想法和劲头都是好的,可是有多少人为此分析过自己的现状?
就拿现在热门的网络课程来说吧,现在在线的课程多如牛毛,可有多少人是报完课程之后,认真学完的?这跟心血来潮买了一堆书回家,可是从来没看过,性质是一样的。
成为“斜杠青年”首先得有时间和精力,如果平时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都不够用心,或者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轻言放弃,怎么就能保证进入另外一个领域就一定能做得更好呢?
要说起“斜杠青年”,有一位作家冯唐应该名副其实了。他是医学院的中国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来又到美国艾默里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之后进了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后来还担任过华润集团的高管。可以说他在职场上一路走来,算是坐到绝对金领的位置了。
但是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他却因为写作而出名,成为作家、诗人,还对古玩颇有研究。
冯唐年轻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斜杠青年”这个词呢。他对写作也仅仅是凭借着爱好和兴趣。但是他从小酷爱读书,当年留学到美国还专门给姐姐开过一个书单让她帮忙购书。而忙碌的工作之余,也是笔耕不辍。他是真正做到了把本职工作完成得够好,同时把个人兴趣坚持了十多年,才换来如今的成就。
可是如今很多口口声声要做“斜杠青年”的人,可能很多人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型的,而且缺乏耐心和坚持,以及对工作的足够尊重。今天看这个领域火了就动心,明天看那个人赚钱了就羡慕,或者觉着工作做得不顺心了就吵着要换行,尤其是刚工作的前几年,很少能耐着性子,对专业刻苦钻研的。
而那些已经是涉猎多方面的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大多是会现状进行分析,分清楚轻重缓急,尤其对重要的事情格外上心,即便现在看不到成果,但明白它们未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