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数朵牵牛出墙来

     

      作为与邻家的隔断,我们在露台上种了爬墙虎。有一天,发现牵牛花竟然也混在爬墙虎里往上窜。我们没种牵牛花,也不知哪来的种子,它竟莫名其妙地长出来,日渐欣欣向荣,不安分地伏在爬墙虎身上。如今,它已伸展到邻家了。

      说到花朵“出墙”,人们先想到的应该是杏花吧?

      晚唐诗人温庭筠这样写杏花出墙:“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晚唐另一位诗人吴融写杏花,把墙里想往外窜的杏花和墙外愁苦之人对比:“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宋朝的张良臣写杏花出墙,则是“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把杏花写活了。到了南宋中期的诗人叶绍翁笔下,终于有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名句,看来,叶绍翁一定是受到了前辈诗人的启发。

      古人写杏花,爱用“红杏出墙”之意,好像只有杏花才这么不甘寂寞。却原来,牵牛花更爱出墙。

      牵牛花是学名,因为花朵像喇叭,民间俗称喇叭花。要说花的色彩和形态,牵牛花绝对超越杏花。但如果入诗,“一朵牵牛出墙来”,不大好听。


      尽管牵牛花很普通,不登大雅之堂,但古人的赞美一点也不少,仅宋代,它就得到林逋、梅尧臣、苏轼、秦观、杨万里、姜夔等诗词大家的赞咏。

      红杏出墙,只是勾引你;牵牛花出墙,则是缠绕着你。

      在民间,牵牛花缠绕的形态常被象征恋人紧密相依,寓意爱情的缠绵与坚贞不渝。农历七月,牵牛花始发,和七夕重合,自然与牛郎织女故事扯上了关系。

      北宋大诗人林逋写过《牵牛花》诗,其中一首云:

        圆似流钱碧剪纱,

        墙头藤蔓自交加。   

        天孙滴下相思泪,

        长向秋深结此花。

      首句描绘它圆润的形态、轻盈的质感,用铜钱和碧纱比喻花朵与叶片,很形象。次句的“自交加”三字,展现牵牛花攀爬、繁盛生长的生命力。后两句将牵牛花与织女传说结合,并赋予其情感寄托——它是织女(“天孙”)滴下的相思泪在秋日凝结而成。“相思泪化成花”,这个意象是林逋首创,后来人们常引用。

      另一首:

        久盼牛郎牵犊来,

        天孙隔岸望千回。

        相思泪化花千朵,

        飘向人间烂漫开。

      这首诗再一次把牵牛花说成是织女的相思泪幻化而成。织女隔着天河望了千百次,盼望一年一度和牛郎的相会,相思泪则化成了千万朵,开向人间。相思泪,是坚贞不渝的寄托,不也是痛苦的表达吗?

      牵牛花不讲水土,在恶劣环境中也能生长,而且到处跑,其生命力之顽强,也引来人们的赞叹。

      南宋陈宗远的《牵牛花》就是这样的赞叹:

        绿蔓如藤不用栽,

        淡青花绕竹篱开。

        披衣向晓还堪爱,

        忽见蜻蜓带露来。

      牵牛花如同藤萝一样,不用栽植就能长得很旺盛,淡青色的花犹如披着青衣,清晨而开,一簇簇缠绕在竹篱栅栏之间,特别可爱,连蜻蜓也带着露水飞过来。

      南宋前期的汪应辰不愧是文章大家,他赋予牵牛花不甘于人下的精神:

        叶细枝柔独立难,

        谁人抬起傍阑干。

        一朝引上檐楹去,

        不许时人眼下看。

      这首《牵牛花》诗,先写它的短板:枝细柔软,没有依傍很难生长。于是人们就将它傍在阑干上,它就会顺着阑干一直向上,直到爬上了檐楹。这时,牵牛花已高高在上了,人们只能仰着头观看。


      牵牛花不娇生惯养,是常见之花、民间之爱。明代文人、书画家朱茂曙(清初著名词人朱彝尊之父)写过一首《牵牛花》诗,写花的同时,不忘对达官贵人的挖苦:

        金飙初动露华滋,

        最爱娟娟竹尾垂。

        多少红楼昏梦里,

        不知秋色到疏篱。

      秋风初起,得到露水滋润的牵牛花开得有如修竹之尾,煞是可爱。这种花是百姓之爱,只有往来疏篱之间的普通人才能领略到它的姿容,那些在红楼正作昏梦的人怎会有此缘份?

      牵牛花“晨开暮合”,每当公鸡刚啼过头遍,它就一朵朵绽放了,所以民间把它称为“勤娘子”,很勤劳的花。清朝祁寯(jùn)藻有《勤娘子》诗赞美它:

        勤娘子,

        花开晓露中,

        翠敛朝阳里。

        ……

      祁寯藻是山西寿阳人,清朝中后期诗人、学者、书法家,官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不知为什么,祁大官人对牵牛花情有独钟,写了好几首赞咏诗词,其中不乏名句:

        庭柱蔓牵牛,

        阑干寸寸秋。

          (《咏阶上牵牛花》)

        过雨新凉晓色幽,

        苇篱斜袅出墙头。

        生花老眼忽惊绝,

        泼翠屏风一丈秋。

            (《雨后牵牛花》)

        花身小谪,一星星、贮得几多秋雨。茅屋年来吹破了,底事牵萝重补。翠滴檐牙,凉栖瓦背,似赚蛛丝吐。空堂人静,夜深河汉当户。

          (《念奴娇·七夕咏屋上牵牛花》)

            ……

      牵牛花开得早,谢得也早,所谓“朝开暮合”,甚至午间就谢了。

      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的《篱上牵牛花》,描写了清晨采摘牵牛花的情景:

        楚女雾露中,

        篱上摘牵牛。

        花蔓相连延,

        星宿光未收。

        采之一何早,

        日出颜色休。

        ……

      祁寯藻的《牵牛花》诗也说它“朝荣午先瘁,似畏日光夺”。

      或许是牵牛花生命短暂,是稍纵即逝的美好,所以在日本广受追捧。在春天樱花过后,最受欢迎的花便是牵牛花了,据说在东京上野附近会举办盛大的朝颜节会(牵牛花也称朝颜),展现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


      稍纵即逝的美好,其实最值得赞叹。因短暂,反而更珍贵,一如昙花一现的惊艳、黑暗中流星的闪耀、朝露在晨光里短暂的晶莹、有情人离别时的回眸一笑……

      有人说,朝开午败,算夭折。

      为什么要这么说?花朵一定要开一天或几天吗?一朵花,能来到人间就好,能绽放就好。何况,牵牛花的“生生不息”,更让人惊叹。

      我每天早上都要上露台看看,每天有三四十朵花衰败了,但有同样多的花盛开着。在盛衰交替中展现生命的活力、延续着生活的美好,这就叫“生生不息”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