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做事没恒心,总是被一些没意义的事吸引注意力,读书学习都不专注。我因此厌恶自己。可是人过三十,当我对人生的评价不再限于学业和事业,并且能用更宽容的眼光看待自己时,我才发现这些“缺点”换个角度看都是宝贵的天赋,它们或许没有给我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不断塑造着我的生活体验和认知领域。
我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但总是三分钟热度。我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对一件事物充满热情,然后荒废手头的“正经事”,不眠不休地扑进去,不断吸取相关的知识,展开天马行空的联想,可能还会伴随着购物、社交、创作等实践。但这种热情的持续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两年,当我的好奇心基本被满足后,就会对这件事失去兴趣,进入倦怠期。过不了多久我又会被另一件事物占据了头脑和时间。我曾经为此焦虑和自责,认为自己没长性,注定一事无成。但现在我发现,这些付出过的热情都在以独特的方式回馈我的生活。
我曾经很迷恋冷制皂,为此我研究了各种油脂的特性:价格,质地,成分,色泽,香气,稳定性等,以及作为添加物的各种花草。现在我早已不用皂了,但对油脂和花草还保持着敏锐的感受力。我炒菜偏爱葵花籽油,每次炒菜我都会感受一次它良好的流动性,清透的黄绿色泽,毫无侵入性的清香;我不仅仅是在往锅里倒烹饪油。我现在对洗护用品的偏好,用的香水,读书写文点的香薰蜡烛,都承袭自当初对手工皂的热情,只是换了一种更适合当前生活状态的形式去感受植物的芬芳和疗愈。甚至,我骑行,散步,带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对大自然色彩和芬芳的感受力,似乎与曾经的爱好也有些微妙的联系。
我从小就有很强的表达欲,书面的,私密的(这可能是我唯一持续了二十年的热情)。我随意宣泄着自己不成型的想法和不受控的情绪,不曾想过要做任何打磨,这样写出的东西,可想而知,毫无智慧和观赏性。我曾经很讨厌自己这种习惯,认为它占用太多时间,没有产生任何公共价值,对我的职业和生活也毫无助益。然而当我开始写公众号后,通过朋友的反馈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半个小时内一气呵成写出两千字,姑且不论这两千字的质量如何。写作技巧并不是最难的部分,最难的是有深度的思想,表达的欲望,以及“写出来”这件事本身,而这最难的三个条件我已经具备了两个。
有一段时间我着迷于尼采。过去二十年思考过的一些问题在尼采的思想里得到了回应,我期待自己对未来的疑惑也能从尼采这里找到答案。那段时间我走路和吃饭都在读尼采。我为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要读完他的原著,还要写尼采的诗歌赏析。结果,我的热情持续了半个月,在我写完一篇阅读笔记后就消退了。那之后我对尼采只有一个印象:一个很聪明但是无比自大的讨厌的男人。这时候的我已经能够平静地接纳自己这种倦怠期了。我知道尼采的一些思想已经被我内化,因此他那些聪明又狂妄的想法已经无法刺激我的好奇心了(包括那些我还没了解的我也失去兴趣了),而我的厌倦情绪恰恰说明我还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我任由自己消沉了一个星期,睡懒觉,购物,享受自然风光。一个星期后,我果然又有了新的阅读热情,而此时我的视野已经发生了变化。
或许我应该等我取得某种成就时再写这篇文章,这样我就能证明我说的“天赋”不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就不会有人嘲笑我说:“嘿,说什么天赋,你还不是一事无成!” 这也是很多博主们在做的,他们说,“不要焦虑,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失败,但你看我现在成功了。” 或者 “孩子不优秀不要紧,我的孩子曾经也很平凡,而他现在已经如此卓越了。” 成功者的安慰对于平凡的大多数来说,究竟是一碗励志鸡汤还是毒鸡汤呢?无论哪个都不是我的初衷。
我想说的恰恰相反:不要用世俗的成败评价自己的天赋。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接纳自己的特质,它们会以特有的方式回馈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