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应该思维”错误
2018之前,可能比较容易陷入对“世界”及“他人”的应该思维,会十分在意,我的行为和表现对外界生成的影响是不是能让自己满意,因为我大部分的满意,是建立在对方满意的基础上的;2018之后,比起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开始明显有了不同的态度。反而会更容易陷入都自己的应该思维。其实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自己制定了一个认为完美的计划,但是因为执行的开头就可能和计划有不同,而认为既然都没有遵照计划,是不对的。这种情绪会影响我后续对原有计划的执行。而重新思考,要开始选下一个适合开始的时机再重新做一遍。而这一次,就必须从一开始就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执行。
“为什么我总看不清现实”
书中说,对世界过于乐观的想象,变成了你对这世界悲观的理由,是的,往前走,方向才会更清晰。个人是个乐观和比较偏理想主义的人。作者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自身的焦虑和悲观是来自,自己对事、人有较高的期待,而当落成出现时,便会有了负面的情况。但是渐渐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发现这样的情绪没有任何的作用,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即使前面做得不好,也要继续做下去。甚至有时候,我们能清醒的认识到,没有我,事情依旧要继续做,也必须要有结果。所以,把对外部反馈的在意,转而变成对自己下一步行为的关注。
“持续行动的张力”
关于持续性张力,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考研的事。
其实当我工作到第5年的时候,就有了想要继续深造的念头,也做了对想去的学校的资料收集和前期的准备工作,但那个时候,公司给了一个我从中后台职能岗位转到市场拓展管理岗的机会。我做了选择,为职业晋升和新的工作挑战作而放弃了深造的想法。2017年,回到长沙,深造的念头又再一次萌发,但那时家人都认为在这个年纪还孤身一人去海外读书,而相比我的同龄人,都可能二胎已经怀上了,加上当时遇到了现在的工作机会。于是,我第二次放弃了深造的机会。那么为什么在去年,已经到了10月份,还是坚持报名参加考研呢?因为,自己觉得这件事,必须要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所以说,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非常坚定决心。后面备考的过程对于一个从事市场拓展和团队管理工作的我来说,是比较煎熬的。一个人坚持每天做一件枯燥的事,而且这件事还时常让我有挫败感,是很不爽的事,好几次情绪都比较反复。当时,和我一起去自习室的多数都24、25岁的小青年们,感觉他们什么都会,而我什么也记不住。后来,像作者说的,用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管我是不是有心情去学习,下了班就直接往自习室里坐,当你去了自习室,看到那些小朋友们埋头苦干的样子,便自然就有想学习的心情了。
关于“控制”
自认为是个比较要强的人,若对某件事情有较大的把控度,便会大大得增加我对这件事的兴趣和投入。曾经我也觉得自己能很好地控制事态,并且让他们好好地往应有的方向发展,后来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能力问题、层级的问题、还有精力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往后的具体事件的分享中还会提到的。因为本人是个不怕吃苦的人,所以,会让自己花很多时间、心力、精力去创造和维护自认为好的状态,结果很自然地心累,也发现效果不好。现在,其实也有会延续这类思维惯性、行为惯性,但我开始会在我觉得可能要心累的时候便开始调整,反思流程,并进行二次梳理和拆解。当我开始拆分任务的时候,发现,其实这样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发现事情的重点、难点,反而解决问题的时间变得更快。
关于“焦虑”
我个人的状态是,当我发现自己不再硬邦邦的时候,变得灵活、柔软的时候,原有的焦虑感就会消散或者缓释。可能这样形容,有些抽象。其实我想说得是,很多时候,因为过于执着和执念而产生的焦虑,令人总是心浮气躁。这样看到的问题,就很难深入,难以看到问题的结构和造成问题的本质。当你无法静下心,沉下心去看问题时,是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容易受情绪而片面地以为事情无法进展下去。当你愿意停一停,静下来思考,抛去外界的影响和主观的情绪时,往往就能找答案,有了答案,就会有具体的方法。
还有一点,就是学会分享,分享经验、分享问题成就和最后的胜利。在工作中、在情感里,都一样。关于这一点,我后续会找个时间单独和大家聊一聊。最后就是,要让学会自己休息和放松,做一些让自己舒服,暂时离开当下僵持的问题、僵持的关系,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如果有一些问题,确实解决不了,那么就承认我们真的解决不了,没有关系。比如,有些人确实不能好好沟通和相处,那就不着急沟通和相处。我们毕竟都是芸芸众生里的素人,存在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再正常不过。
---------------------------------------------------------
本篇最后,祝大家在这个里,三月明亮和温柔,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