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缪篆文字的特点及演变篆刻讲堂三十九

缪篆是出现在汉代私印中的一种印章文字,是在秦末摹印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缪是绸缪之意,即笔画如丝之缠绵、曲屈宛转的篆文,系吸取汉碑额篆字和瓦当文字变化而成。唐代颜师古曰:“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清朝段玉裁曰:“缪,读如绸缪之缪。”

篆圆而印方,以圆字入方印,加以诸字团聚、疏密互异,故稍变小篆之形体,使之平直方正,变篆之形式,而不变篆之义法,近隶书之结体,而不用隶书之挑磔,缪篆之义,尽于此矣。

许慎《说文解字》将缪篆归于摹篆之中,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罗福颐先生则认为缪篆是摹印中的一种美术字。

我们从传世的印章中发现,用缪篆作为印文只局限于私印的使用,官印中没有这种例子。缪篆的字形不同于摹印篆,又有点类似鸟虫篆,但是没有鸟虫篆鸟、头、虫、鱼的形状。是一种介于摹印篆与鸟虫篆间的一种字体。

“巨蔡千万”“潘刚私印”“房梁”这三方汉印中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缪篆与花鸟篆比较近似的感觉。

一、汉印缪篆的文字特点

1、结体匀称。

汉字从象形阶段起,笔画就有多有少,到了汉代,专用于印章上的缪篆在几个字组成一方印章之时,每字所占的位置往往采取了均等的办法,为了求得整体的均衡,在篆写和布白之时,都极尽巧思。通过盘曲、减省、挪让、穿插等方法,使笔画少的字不觉得单薄,笔画多的字不显得臃肿和累赘。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尽量使其协调,以求得整体平衡的效果。因此,因一字,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

这些经过处理的字,或多或少的参有隶意,显得分外的匀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融洽、调和,这是缪篆最基本的特点。

如“桃宫之印”的“桃”字、“之”字、“印”字都做了调整,我们通过下图来说明。

2、笔画丰满

汉印中的文字大多作白文,笔画一般比较粗壮遒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一种“满白文”印,看上去几乎全部是白色,笔画之间留有很细的一条红线,令人感觉极富浑厚、肃穆的气度。笔画的起笔、收笔及转折之处,细看有稍细一点的感觉,实际上这种稍细一点的处理,使得笔画产生了流动感,避免了僵硬、臃肿。这里需要注意的,转折处的用刀很有讲究。要轻提稍转,最好是薄刀。

为什么汉印文字均作白文呢?这要追述到当时的用途。那时纸张还没有普及,书信大多写在竹、木简之上,传递时收文拆阅,使用泥封的办法,而盖在泥封上的印文又必须清楚醒目,而丰满的白文印在泥块之上就是凸出的线条,粗壮易认。

在我们今天看来,缪篆文字入印作白文处理,恰恰是汉印所以艺术成就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流传下来的不多的汉朱文印来看,其艺术性就比之白文印逊色许多。

3、笔画平正

汉印文字的笔画都是平正,舒展的。外形平正而四肩充实,绝少有横贯整个印面的斜笔、圆笔。因为印章是方形的,文字也是方形,才能相得益彰,因此作为文字组成基础的笔画,也尽量的平直方正,否则就因一笔使得字与字配合不当,破坏了整个印章的均衡和统一。所以,入印文字凡是遇到有斜笔的,均巧妙的回避,使之成直画或者横画。实在无法回避的就尽量缩短长度,变成局部的,不显眼的,较为圆转的短斜笔。

例如“王遂之印”、“杨义”两印中“遂”字,“易”、“羊”、“我”等部均可见变斜为直的处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处理这些短斜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颇见功底,不但笔画线条要适合,其刀法也应该注意,切不可大意。但是这些圆转的短斜笔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画龙点睛的调节作用。

笔画的平正不等于机械呆板的平直、僵硬,要有书法的提按的韵味,尤其是笔画交接处,不是死板的直角形,在似圆似方,不圆不方,透出柔美的韧劲,显示雍容和舒展的风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漢 一、何谓“汉印”? 汉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髙峰,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为...
    南阳雅月阅读 10,116评论 0 9
  • 一、篆刻印文源流 (一)春秋战国时期玺印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是我们现在确切考证到年代的印章实物。战国时期,由于...
    子誉阅读 535评论 0 2
  • 篆刻刀法与临摹 篆刻用刀,是将墨稿转变成印章,从篆刻艺术角度来讲,这是有质的变化的,即以刀代笔,能在石上表现出书法...
    子誉阅读 532评论 0 1
  • 在干嘛,在睡觉,好的睡吧。 在干嘛,在上班,好的上吧。 在干嘛,在吃饭,好的吃吧。 在干嘛,在喝水,好的喝吧。 在...
    CariyLee阅读 328评论 0 0
  • 寒假一到,我即刻带着我的“小鸟”飞回到母亲身边。 爸爸要长途出差,于是决定提前把贝啦送回猫妈家里。 我们将她装在事...
    方嘉一阅读 455评论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