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近期公司给老板对接了一个专访,从前期沟通到后期定稿持续了1月有余。虽然最终结果马马虎虎,但是其中多处小细节是不尽如人意的。
这篇文章是作为公关对本次专访的复盘总结,希望在此基础上,能让看到的小伙伴少走弯路,准备充分不采坑。
专访,顾名思义是媒体对老板或灵魂人物的访谈。专访稿件的深度和重要性都高于普通PR通稿。专访并不是请媒体老师一起坐坐聊聊天,而是通过深入的沟通,借由媒体的视角把公司的情况展示给大众。漂亮的专访是公司对外PR的一张名片,糟糕的专访则会连累着市场商务等一众同学擦屁股。
按时间顺序上,可简单把专访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
专访前关键词:目的和提纲。
目的就是整件事的核心。很多时候,媒体老师会在专访时发现有趣的料并深挖出来,但是无论后面埋了多少包袱,前期肯定是有一个中心目的。记者想通过这次对话问出什么,预埋答案希望知道什么。如果是公司主动对外发声,那么公司希望外界得到什么,希望投资人和用户分别get什么信息。
确定好专访的目的就是确定了之后刊登出来的文章方向。如若不然,后续发现记者写跑题了,记者写的根本不是公司要的,再沟通起来就很费劲。
目的确定后,公关同学要和媒体老师对采访提纲。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些固执的老板没有采访提纲不接受访谈,而是说提纲提供了更细节的方向,便于公司准备资料也便于公关把控其中的敏感点。确定提纲后,务必和老板过一遍,帮助他准备参考话术和关键词。并且沟通好,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因为老板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在接受采访时发挥一些,可能这“发挥”就把一些坑给发挥出来了。
比如,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老板立flag今年我们必能IPO,记者兴奋地记录下这一豪言。结果今年没能上市,啪啪打脸。
比如,老板说我们要把某某公司灭掉,我们要做中国的苹果谷歌特斯拉。本来一句自我激励,发出来一场公关大战。
比如,老板说某某功能炫酷无比是我司后续主打,事实上这是战略主打目前体验还不够好,过早曝光吸引了用户却伤害了用户体验……
专访ing:见证ing
专访时,公关同学最好全程陪同。一般至少保证1个公关同学在场。公关的作用很关键,至少是3点:把控时间、补充资料、引导关键节点。还要养成录音习惯,保证后来的文章和现场的内容是对号入座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公关必须在场”过于严肃了,只要找记者老师要份录音就行。我们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过于信任记者老师和老板,完全没想到要录音,觉得对对稿件就好了。但是最后稿件有多处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必须找录音求证。而记者老师提供了一份“品质很初级”的录音稿。这个文稿大概是拿录音软件直接翻译的,关键信息很模糊,语气词和错句非常多。最后我们要了录音音频自己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光是对照原录音整理这个文稿就浪费了1天时间。(这里严重检讨)
重点说下引导关键节点。常常会有老板和记者聊得比较high最后聊跑了的情形。如果是关键问题还没聊到,公关可以提醒下老板,是不是有个地方我们可以对外讲讲。也有时候是老板没太注意,把一些不该聊的不经意就说到嘴边,那么此时公关要巧妙中断,示意老板这里点到即可。还有时候,老板会在某些问题上犯难不知从何下嘴,公关可以帮助回答和铺垫。
这个环节里,公关就是“半个老板”,要对公司业务有娴熟的认知,对基本数据倒背如流,还得深刻理解公司战略,进可描绘蓝图,退可陈述业绩。关键一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让自己的锋芒遮盖了老板的魅力。
专访后,公关和记者要对稿子。
这时候虽然是尾声,但是并不轻松。专访时聊到的内容往往和提纲里的会有出入,有可能越是公司不希望浓墨重彩的部分反而成了文章的重心。没有别的办法,和记者老师真诚沟通。
方式上,能电话沟通尽量不要在微信有一句没一句地提建议。记者并不是为采访对象一家公司服务,把自己的观点归纳好再去交流,往往能博得更多的职业尊重和好感。
在原文上修改,注意语气。字都是记者辛辛苦苦码出来的,你改别人的文章,就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双方是平等协作,不是老师和学生,少用“!!!”“???”会让媒体觉得公司更有涵养。
遇到尖锐的分歧,先摆数据,陈述事实,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上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强势地宣泄,不会对沟通有任何帮助。理智,同理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当稿件刊登出来后,专访的过程还没有结束。做好舆情监测,及时了解市场对这个稿件的反应。不光是了解用户,还有了解老板。举个反面例子,信用贷公司某店上市时自媒体老师C老师对其创始人进行了一次专访,其中创始人的一些观点其实已经是有争议对公司有负面了。但是,创始人针对文章内容竟然跑去公众号留言,还用了自己的真实微信,且留言内容相当随意自主(甚至说根本就是在打嘴炮)……这,后果就不好控制了。可以说后面的很多问题都和这次专访有关,猪队友一直在,老板也不例外。
最后,回顾整次专访,如果还有需要强调的事情那就是互相尊重,任何时刻对事不对人。
谨以此次为一总结,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