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里,21岁的史铁生,情绪爆发,他又是砸玻璃又是摔东西,屋子外,站着不知所措的母亲。
儿子坏情绪一发作,母亲只好含着眼泪悄悄躲在外面。她不敢走远,站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侧着耳朵、呼吸急促、万分紧张地偷听着里面的动静。
她在时刻准备着,一旦屋里发生什么特殊情况,她好马上冲进去……
今天听经典散文,男主播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读到动情处,他声音嘶哑,听到动情处,我泪眼婆娑。
《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几年前在了解史铁生这个作家的苦难经历时,我便拿来读过。
有时看到写母亲的文章,也常常想起史铁生所写的母亲,便再拿过来读。
但每读一次都因心疼这个母亲,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史铁生是个作家,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还是一个在青春勃发的年龄双腿突然瘫痪,并且一直疾病缠身的人。
他1951年生在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69年他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不幸的是在农村插队期间,他得了一场大病,21岁风华正茂活蹦乱跳的他从此不能告别轮椅。
双腿突然瘫痪时,史铁生彻底绝望了。母亲看着他日渐消沉,心急如焚。
这个母亲,每天面对的是一个忽然残疾的儿子,一个因残疾而烦躁不安的儿子,一个因残疾而消沉甚至颓废的儿子,一个因残疾而完全像变了一个人的儿子。
这个母亲惶恐无助,不知所措,而又无能为力。那种深入骨髓的痛,在儿子面前不能说;那种恨不得替儿子来承受这一切的苦,在儿子面前却要假装没事。
这个母亲太难了。
儿子在屋里咆哮着砸东西,母亲偷偷听着动静。儿子稍微平静,他便提议儿子去北海看看花。
因为对一个母亲来说,健康也好,残疾也罢,在她眼里什么样的儿子都是心头肉啊,母子连心,她不能失去儿子啊。
特别是当儿子喊出“我活着有什么用”这句话时,母亲的恐惧到了极点,所以她扑过来抓住儿子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时间在痛苦中流逝,终于有一天,母亲好不容易听到儿子答应了她,一起去北海看看菊花的请求。
可这个可怜的母亲陪儿子看菊花的愿望,她没能实现。
从小喜欢田径喜欢足球年纪轻轻的儿子,忽然成了不能走路的残疾人。儿子绝望,母亲更是心碎。
母亲为儿子到处找工作未果,再加上长年的忧虑,导致母亲也得了大病,但他在儿子面前一直坚持撑着,直到儿子答应他一起去看菊花那天母亲却再也撑不住了,她倒下了。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艰难地呼吸着,当邻居把他的儿子背到医院,见她最后一面时,临终她竭尽全力没能说完的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带着对一双儿女的无比牵挂,49岁的母亲万般无奈地离开了。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突然离去,点醒了儿子。母亲临终时用伟大的母爱唤醒了儿子。
儿子放弃了沉沦,从此他拿起了记录生活的笔。
史铁生1981年发表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字字表达着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感人肺腑。
文章结尾写母亲去世后,作者和妹妹再去看菊花,看到了菊花丰富多彩的美。他们对生活的爱,是母亲用生命赋予的。
这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儿子,因为母亲,从此生命焕发出新的色彩。
虽然他的身体一直难以摆脱病痛的折磨,后期又得了肾衰竭。但他却创作出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多达350万字的作品,期间还与一位编辑结缘,收获了爱情。
这个得病初期曾寻过三次短见的作家,后来释然地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2010年史铁生在他60岁生日之前因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时他把遗体捐献给了医学做研究。
【领悟历史,读书有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我想,他的重生或许正是为了告慰那个艰难中却无比坚强的母亲,“好好活着”或许是这个世界留给他报答母亲的唯一方式。
母亲如果在天有灵,也应为儿子在她走后能好好活着,并成为有建树的作家而欣慰的。
难怪有人说,父母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两个天使,一直呵护在我们左右。
好好活着,应该是所有当儿女的报答父母,让父母放心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不知您是否认同?欢迎您关注及评论区留言哦!
写于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