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垒磊
宇芽的事件让家暴重回视野,我很不愿意用这个“重回视野”,因为这事儿天天都在发生,却只在某个事件“当红”时能被人谈论两句。我今年30几,我看了30几年,我不觉得有什么改变。
家已经快成贬义词了——因为是家人,所以“出发点都是好的”;因为是家人,所以殴打都是“床头打架床尾就和”;因为是家人,所以一人挥霍,其他人还债就天经地义。
什么时候家人之间订立过这样的契约?
能不能不给“家暴”以另外的社会标准和处理规则,就事论事地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暴力行为有那么难?这个“家”字是能减刑还是能干嘛?
一个巴掌拍不响,清官难断家务事,是一些人拿来给家暴者减免责任的理由,看,我们亲爱的蒋梦婕同学,去年说得多好。
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做了对的事也好,错的事也罢,第一句问问:违法了吗?
如果另一半一直膈应你,让你不舒服,你对她不满意你可以走,都成年人了,没谁能绑着谁,但你还以暴力不就违法了吗?不,不能说“还以”,“还以”听起来有一定的正当性,你先施加了一个违法动作才对。
去年就写过一篇关于家暴的文章,贴个旧文回顾:
关于家暴这个词,我想只要是个人都不会认可的吧?
暴力就是暴力,为什么要加个“家”呢?家暴跟普通暴力有什么区别?难道家暴就可以被归为“家事”,而“家事”是可以关起门来处理的?
自我懂事起,我就见惯了家暴场景,左邻右舍,隔三岔五,没有谁说要离婚的,打得厉害了点,派出所来人,见两夫妻打架,或者父母打孩子,顶多是劝两句就完事儿——打人这种事情,因为是“一家人”就可以被原谅,我估计一家人之间把人弄死偷偷埋了也是不会有人过问的吧。
统治阶级当然特别注意家庭关系的稳固,无牵无挂的更容易干坏事儿,也容易造成社会关系的混乱和不稳定,于是,他们最希望的就是三三两两组成一群,有牵有挂,彼此负责,勤勤恳恳地纳税干活,因此只要家里的事儿家庭内部就能消化的,可以不造成家庭关系的肢解的,他们乐得不管。
这就是为什么“家暴”通常会被区别对待,也是为什么结婚的障碍越来越少,离婚的障碍越来越多——要跟你谈话,你起诉还要给你设置“冷静期”,颇有点银行信用卡部门的感觉,办卡一句话,销卡累散架。
前段时间一女子和其女儿遭丈夫严重家暴,起诉到法院,但法院经过三次庭审后却做出“不离婚”的判决。
法官的理由很有意思,他说传统的观念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所以要给双方6个月的冷静期,冷静期过了以后还没有好转,才判决离婚。而且他认为,只有【长期施暴】才能叫家庭暴力,而他们是自由恋爱,又是老乡,婚姻基础是非常牢靠的,考虑到男方有悔改意愿,因此决定给男方机会。
很难想象,这是21世纪法官的法制意识,“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为什么说传统观念里大部分都是现代社会的糟粕,这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传统观念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当然维护稳定的目的本身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它通常都漠视了人的自主意识、漠视了“不被它重视”的群体的基本权利。
男人是家里挣钱的,父亲是家里挣钱的,所以妻子、子女就要无条件服从,为整个家族做出过贡献的,德高望重的,就可以找个理由执行“家法”,而他们自己犯了错,却往往不受家法的制约。
家暴,不该被独立出来,有暴力伤害就要做伤情鉴定,该怎么判怎么判,家庭关系并不能凌驾于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上,它应该是“从属于”的关系。
一个文明社会里,离婚这件事更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注意,不是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而是一方即可——只要有一方不想跟另一方在一起了,婚姻就该结束,正如任意一方单方面想结婚,都不能造成婚姻事实一样。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样会造成很多冲动离婚?
是啊,那你怎么不防着人家冲动结婚呢?怎么不防着人家冲动剁手呢?结婚是想结就结,你登个记管不着,那离婚也是同理,你不也是登个记吗,怎么要给人设置这那的障碍了呢?
家暴是个“事后认定”的行为,本质上并不能通过“慧眼”百分百从婚前就识别出来,但更大概率使用暴力的人是有迹可循的:
1.脾气火爆的
动不动就跟人杠,动不动就要干,一杠上就怒目圆瞪,嗓门吼得震天响,这种不叫“真男人”。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以贯之的,你甭管他是欺软怕硬还是欺硬怕软,你都处在危险之中。
记住,现代社会,男人保护你的方式早就不是拳头了,它更可能成为攻击你的凶器。
2.极端表达爱意的
偶像剧看多了的会喜欢这样的人设,什么半夜来找你、在楼下大喊大叫,或者当着路人的面捧着花,你不答应就长跪不起。
更有甚者,一吵架就强吻你,分手就要割腕跳楼。
这种都是精神多多少少有点问题的,不是正常人,一定要当心。
总之,这个人只要常常不顾你意愿就利用什么理由绑架你,能不选就别选了,自私是小事,就怕是变态的。
万一真的遇人不淑,不幸遭遇了暴力,也别硬拼,第一时间跑吧,运气太差跑不掉的话,无论对方事后如何忏悔,给他一个三连:报警、验伤、商讨离婚。
别让那些个和稀泥部门给你调解,没用,他们说来说去无非是“孩子还小”、“他态度很诚恳”、“下次再犯绝对离婚”,信不信下次他们还是这套说辞?拳头没落在他们身上,信他们就有鬼。
都说劝和不劝分,只要涉及暴力,我这儿只劝分。
--------------------------------------------
蔡垒磊:畅销书《认知突围》作者,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在蚂蚁私塾APP加入我的蚁窝【上行通道】,跟你分享那些关于“上行”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