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笑,又是鸡汤文。NO!这是一场专题展昭示给我的最大收获。
今天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参观学习“尽精微·精微素描全国巡展”。怀揣着对“素描”的学习走进展厅,惊讶看到的这平常之物会画成如此大的作品,找不到“素描”的感觉,心里总是迷惑着。
一个从小学就开始上美术课的美术爱好者,也看过无数画展,但今天却看不懂“素描”,让我一头雾水,好在昨晚上听了老师的一节课,今天在现场又碰上老师在给观摩学生上课,揭开谜底的是在画展结束语上看到的“始作俑者”——北京美术学院老师的告白。
一说到素描,我们脑海里面总会想“画蛋”,现在的创新手法,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要画的“蛋”。
首先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去找,要有故事性,找一件在自己生活里面有感觉的东西,例如爸爸背过的书包,例如妈妈用过的搓衣板。
找到了要画的“蛋”,还要挖掘出自己和它的联系,要想画出它首先要爱上它,否则你为什么要画它?
其次,要把这枚“蛋”画出来,你就要对它深入了解,这个了解不是平面的,要对它的结构方位颜色用什么手法表现等等,全方位的了解。
三是在完成了全方位的了解之后,进入写实化的“素描”,这种现实化的“素描”就像把“蛋”放在了显微镜下,对它如实地刻画,完成这样的作品至少在三周以上。
这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看着有些刻板,但是学生完成起来的过程又是非常丰富的,因为你要挖掘你这枚“蛋”背后的故事,它由什么组成,你研究完了几乎就可以再克隆一个它。
如果你认真的把它完成了,你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绘画技巧,你收获的也不仅仅是作品,还有更多的画外之功,“教书”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在学生完成这枚“画蛋”之后的后记中,看到了更多“育人”之功闪耀出的光芒。
至少三个星期才能完成一件精微作品,在这个时刻讲速成的社会里,他首先磨练的就是耐心和毅力,有了耐心和毅力,加上爱心和认真,还有什么事儿是做不成的呢?
吸引我来看这个展览的最初诱因,是我准备开始工笔画的学习,看过之后,收获的却是人生之理,要好好谢谢那位引路的老师,也要谢谢自己,好动之人在哪儿都能遇上贵人。
如果你有时间,一定抽空来看看这个展览,你到哪里找这么大的写实的手和那么大的妈妈用过的剪刀,真的还是挺惊讶的。见识一下现实的“素描”,感受一下创新的学习方法,谁知道你会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见到它,用上它,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