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长是得未曾有
今年暑假看了这样一本闲书《得未曾有》,因为喜欢写书的女子——安妮宝贝。从我的的大学生活开始,她便出现在我的视线中,那时候的我心怀天下,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每天以“冲”的状态往来于图书馆——编辑部——教室——宿舍,和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们商量着报纸的采访选题,读着一些小众的文章,其中就有安妮宝贝的作品。
对安妮宝贝的作品,我谈不上喜欢,只是闲来翻翻,文字间看到更多的是自我。她早期作品主题多为工业化城市中游离者的生活,写得多是游走城市的边缘人,有杜拉斯、亦舒等人的神韵,写作的风格又多少得胡兰成之范。在很大程度上,她是最早的网络文学的代表,汲取着传统文学,却带着当代人的反叛。《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和《彼岸花》让人感觉随意、慵懒、漫不经心却又丝丝入骨的颓废与悲伤。一位好友曾经开玩笑地说,她的青春是被安妮宝贝毒害的,以致于染上了颓废的色彩。我们的青春时代也正是安妮宝贝的青春年代,只不过彼时的她比我们更加敏感和勇敢,当然也多了些故作出的颓废。正如后面她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二十几岁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很年轻,所以很多注意力会放在自己身上,我把很多精力用在自己的想象或者表达上面。”
时间很神奇,会用无声塑造人。如果说以前的安妮宝贝可能想表达一些自我的东西,而之后的作品却开始有了变化,开始关注人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注重内心关照,有较多人性和哲学上的探讨深入。或许是因为人生有了经历,尤其从她父亲去世后,安妮宝贝作品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沉醉于稀薄幻觉,变得清淡有节制。《素年锦时》中通过对自然和细节的观察和挖掘,安妮宝贝将她对童年和家乡的回忆原原本本以倾倒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安妮宝贝最近几年的作品保持着一种疏离自省的姿态去关注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与这个热闹的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改名庆山后的第一部作品《得未曾有》是一本随笔,形式依然延续了她之前作品的散漫。用访谈的方式,深入受访者的生活,写四个特别的人特别的生活方式。他们隐世而自有一片天地,看上去更像是现代隐士。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安妮宝贝从北京出发,一路行走一路感悟。从江南到甘肃,她用纪实的方式记录了路途中遇到的四位陌生人,有喜欢绘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平静地倡导他的饮食方式。一个厨师,一个专注于做菜这件事并能够从中自得其乐的人。他有一个和外界没有太大关系的“醉庐”,偶尔一些朋友三五个常来饮酒吃肉,赏花喝茶,围绕在“醉庐”小歇小留。主人对外面的世界不深入,无所求,因而快乐且满足。有回归乡里的摄影师,用澄静的作品向故乡和大自然致敬,人文环境的不统一不调和是他的一点无奈。还有以诗歌、唐卡、修行、领悟供奉信仰的年轻僧人,围绕他的身份、生活环境等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话题从广义的哲学到具体的佛学,以及对世界观、生死的讨论,个人经历和未来的猜想等等。还有那位年过八旬,经历各种变迁,心守一事,古法弹奏的老琴人,从她身上看到一个时代的变化。这些人,尽管年龄、身份、经历、生活都截然不同,但也还是有相同之处: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安静的存在着,远离喧嚣之所,有自己的内心执守,并且是那么平静地执守,不因环境变化而变化。
在安妮宝贝看来,这些人身上都有一种后退或者隐藏的倾向。“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太热闹了,人们很容易变得积极,但是积极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这些人的某些选择看起来可能是消极的,往后退一步,或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但这里面是有很大的考验和决心在。比如像魏壁,他在40岁的时候作出自己的选择,在之前他已经经历过很多,经历过非常积极的或者说很热闹的一种人生方式,但最后他作出了这样一个选择。”
在《得未曾有》中除了记录这四个人的经历和交往,还会经常把自己抽离出来,来观察这个世界。这和她早期的作品是非常不同的,以前的故事主人公是她,现在是看故事的人是她。写作的关注点发了变化。经历改变了她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诚如她说:“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的人组成,每个人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个体,但事实上这个世界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影响到这个世界的变化。”安妮宝贝以前会把爱情放在单独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个体上,是一个我和你,或者他和她的关系。《八月未央》等书中大都如是。《未曾有得》一书中分明可以感受到安妮宝贝从个人的欲望里走出来,站在一边冷静观察,关注他们和她们的关系。
比如说故事中的刘汉林,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很平常的人,他对做菜有兴趣,所以一直在研究这个事情。虽然他貌似没有任何成就,也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是他身上有一种非常为他人着想的很细微的,很体贴他人,一种很善意的东西。魏壁在大城市生活多年,最后还是决定回农村生活。这个过程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安妮是这样说的:人的命运是被拨弄的,有时完全不由自主,如同狂暴风雨之中的汪洋上的一条船。但心的承受力和对其接受的态度,却是重要的。书中借偶遇的人来反省自我的人生----人的生命很短,很珍贵,且只属于自己,不要浪费在跟自己无关的时势、人和事上。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你永久的知己。
读《得未曾有》时,总有这样的感觉,成长起来的庆山希望把自己的价值观写进去让读者感受,但是不做任何的判断或者评价。在访谈时,作者坦言“年轻的时候我可能是一个非常讲究是非观的人,我会攻击一些事物,我认为这些事物是不好的,就说它是假的,说它是错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会有这样的倾向,但如果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情,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具备一种平等性,事实上没有那么明确的对和错,那么明确的美和丑,所有对立面都可以融化掉,也可以消失掉。这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换过来的观念,需要一个人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去领悟这些。”我特别喜欢这段话,写者把这样的人生感悟弥散在她的文字间 ,文章虽不严谨,但却能够在某段某句上让我停留许久。
真正的成长是得未曾有,是站在过去的基础上与过去的自己做告别,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安妮和自我告别,也是我和自我告别,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和自我告别,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自知。她在故事中主张退一步,从而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自己,接近真实。我们又何尝不如是?我们的青春期正是她的青春期,我们的中年期也正是她的中年期,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和时代是一样的,我们的思维又是何等的相似,看她的故事和文字其实也在看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