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老面馒头 ”。这样的叫卖声有韵律地在夜幕降临后的黄昏里,从静默的村陌小巷里悠悠传来。传入已华灯初上的市民之家,传人正在厨房忙碌的主妇之耳。
这样的声音太熟悉不过了,甚至透过那样的叫卖声能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
那是一群来自河南的打工者,他们骑着单车,走街串巷地叫卖着自己家里做的馒头。时间一长,她们和她们的叫卖声就融入了这个城市,像我们一样成为这个城市发展和繁荣的一部分。
馒头是西北人的主食,只是生活在南方的人还不太习惯,只能当点心或零食。
其实真正的老面馒头还是特别好吃的。不知何时老面馒头也悄然登上宴客的大堂,且一度成为抢手货。连平常不太喜欢面食类的人也慢慢地开始了接受,热腾腾的老面馒头,沾上点鲜甜的奶油,一股温暖的味道顿时在口腔里弥漫。对于生长在北方那边的人,就有了种回家的感觉。
在刚进城的那些日子,馒头不为我所爱,还是习惯吃米饭。觉得南方人就应该吃南方的大米饭,这样才算对得住养育自己的那方故土。
那时再忙也会淘米煮饭,然后再整上几个菜。喜欢喝酒的,就在菜熟之后自斟自饮,或者与人对饮,好悠哉游哉的。
即便在没菜的时候,也能做份蛋炒饭,吃起来也同样香甜。
很多年过去了,那样的叫卖声连同那时的“铲刀磨剪”的身影一起消亡。没有了那样的需求,就没有了那样的市场,自然就没有了那样的叫卖声和流动的身影。这也正好应正了那句话“适者生存”。
小时候喜欢吃肉包子,只是那时的肉包子还是比较金贵,一年中能够吃得上的日子屈指可数。吃得最多的就是自家做的米糕,我们也叫发糕。
那时进入南方的面粉少,主要进了一些大单位的食堂或是大型饭店。平常家庭很难购到面粉,那时的物质都是凭票,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再说面粉属于高贵物质,一般的南方农村家庭是不会拿那些珍贵的货票去做奢侈的面食。那时能做面食的“拍案”师傅是特别吃香的,也特别受人高看。
当然这些都是记忆深处的陈年往事,她们早已被时光尘封,只是在睹物思情时还能嗅到一丝往日遗留的气息。
不知何时慢慢地喜欢上了老面馒头,不是为了刻意去追寻当年的记忆 ,也不是执着地让自己穿越时空,不停地倒放着那些曾经熟悉的声音,“馒头,老面馒头”。只是想很坦诚地告诉自己,喜欢上了老面馒头。真的没有一丝的矫情,就是这样浅浅地喜欢,没带任何目的,也没有不坏好意。
喜欢老面馒头,不是因为她白胖丰满的模样,而是她由内而外散发的特有的芬芳。喜欢老面馒头,不是因为她经济实惠,而是因为她健康单纯。喜欢老面馒头,喜欢慢慢地咀嚼那黑土地上散发出来的最原始的麦香。
老面馒头,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始终保持着最淳朴的秉质。人,有时能做老面馒头其实挺好,起码没有那些无名的烦忧。简简单单地生长,快快乐乐地生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