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課抄了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的詩歌《不要温和地走進那個良夜》。這首詩是去年3月14日,霍金辞世的當天,就誦讀过的一首詩,3月14日也是愛因斯坦的誔辰紀念日。一年过去了,讀了劉慈欣的小説《三體》,看了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讀和看的時候都會讓我想到霍金和愛因斯坦。天堂應該是成年人的童話,今晨在抄讀托馬斯的這首小詩時,我幻想着——或许昨夜,在一個没有衰老和死亡的地方,霍金和愛因斯坦坐在一起,談論宇宙的奥秘。
這些年來讀書、抄詩、看電影,在書中、詩中和電影裡,看到了太多的托馬斯在詩中提及的曆史上留名的智者;那些有才華但缺乏行動力的好人;那些不切實際的狂人;以及行將就木但依然對生活充满渴望的嚴肃者……與宇宙相比,人的形體太过渺小,人的生命太过短暫,然而,無論是哪一類人,都不應在命運面前的妥协,絶對不要“温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光明還在,温暖就在,向美、向善、向陽、向暖,才應該是永恒不變的追求。
霍金説:“正是因爲你愛的人住在這裡,宇宙才有了意義。”
人的脾氣和人的能力應該是成正比的,能耐越大,脾氣越大,像我這樣没有什麽能耐的人,當然也就不應該有什麽脾氣,事實上也的确如此,不衹我有這樣的認識,而且會有爲數不少的人也跟我一樣持有同樣的觀點。我很羡慕那些自带氣場的人,無論在哪裡都能揮洒自如、意氣張揚,那份自信、自得是我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我還很羡慕那些能爲他人制造氣場的人,有些人原本並没有什麽氣場,衹不过處在一個應有氣場的位置,於是便會有那麽些脑眼麻利的人忙不迭地圍在左右扇風吹氣,人爲地造出一個氣場來。
今天上午上課,講到《論語·爲政篇》中“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爲,無勇也”一章,我告訴學生,這一章所講内容簡單之至——不該做的去做了,是不對的;應該做的不去做,也是不對的。這些年來跟學生們一起讀《論語》,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論語》,並没有很單純地把課文當成了課文,衹把它當成文言文來講。四十多年前就開始讀《論語》,一直到現在,不僅自己讀,還跟學生們一起讀、一起講,時時處處都有體會和收益,而我自己也非常享受這樣一個过程。
“两會”相續閉幕了。這些年對國家大事關心得少了,而事實上,少了我一個人關心,這些國家大事還是國家大事,並不會因爲我的不關心有什麽損失。王陽明的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無鍚東林書院大門的楹聯上寫着“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些年雖然還在堅詩着讀書,但時文讀得越來越少了;雖然有時也看電視,但時政要聞看得也越來越少了。我一直建議我教的學生要讀報紙、看新聞,當然也是出於功利的角度,但也确實有讀了報紙、看了新聞,並餋成了習慣的學生從中穫了益。
下午從駕校練完車出來,看着遠山、流雲和曠野,心中暖暖的,有時人心就是這樣容易得到满足。周末的夜晚,總該有些别樣的感覺,至少氣温比前幾天昇高了一些,風向也從西北轉向了西南,看着窗外漸漸沉寂下來的夜色的街路,心中總會充满柔柔的期待。與你愛的人道一聲晚安:等一朵花開,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