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任务】今天我们把周一至周五的材料分析题进行一个总结,把答案呈现给大家。
【周一材料分析】李丽同学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成绩都很好,能够接受并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但是在考试中她却经常出现心理紧张、心跳加快,记忆力下降,思维不集中等现象,导致了考试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1)请分析在考试中,李丽同学出现了哪种心理障碍。(2分) (2)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她克服这种心理障碍?(6分)
答案: 【参考解析】(1)李丽同学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的表现属于考试焦虑。 (2)针对李丽的考试焦虑症状,作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采用肌肉放松法。通过全身肌肉的放松,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具体可以这样做,依次先收紧再放松全身各部位肌肉,体会放松的感觉。每日坚持练习,最后做到可以随心所欲,随时放松。李丽考试感到紧张时,可以立刻进行放松练习,达到全身放松。 ②采用系统脱敏方法。教李丽掌握一些放松技巧。教师帮助李丽建立关于考试恐惧的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第一级,让她想象自己正站在考试现场的门外;第二级,让她走进考试现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面对考试场景;第三级,让她以考生身份坐在座位上;第四级,卷子发下来,学生开始集中精神答题;第五级,面对不会做的题,学生突觉大脑一片空白。经过数次反复想象高等级的焦虑情境,让其减少考试焦虑。 ③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教师可指导李丽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等。
【周二材料分析】据报道,某小学三年级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纸条。纸条上不一而同写着三个字“保证书”。学生写道“我向全班同学保证,以后再完不成作业,就抄三遍课文”,或者是“从今天开始,上课时我要再与同学随便说话影响班级,就值日一周”,以及“老师、同学们,我的红领巾以后再也不会忘戴了。如果因此给班级扣分,我自愿抄20个词,每词五遍”诸如此类种种内容……班主任老师称,保证书还是很有成效的,很多平时调皮捣蛋、影响纪律的同学现在都很“低调”…… 以上案例或许你也曾见过或听过,在学生犯错误或反复犯错时,有些教师就会让他们写“保证书”。 (1)请你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谈谈对这种做法的认识。(6分) (2)如果你是这位班主任老师,你会怎么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呢?(6分)
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1)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材料中,老师让学生写下一封封保证书,还挂在墙上,其行为有可能会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虽然看起来一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2)如果我是该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会做到: 第一,弄清学生犯错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使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二,把握时机,激励学生。学生犯了错误,经过仔细分析总能从中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抓住这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鼓励鞭策,有利于克服、淡化其消极因素,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第三,触及心灵的诱导。学生犯错误,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到错了,并下决心改正。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一旦学生能够进行自省,说明内因被激发、调动起来了,于是有了学生的转变,也就有了教育效果。
【周三材料分析】小凯,男,初二学生,性格孤僻、内向,平时表现得十分自卑。他不愿意让同学们知道他的父母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所以平时他从不主动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怕同学们瞧不起他。父母打工很忙碌,没有时间监督他的学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他也不敢去问,怕老师嘲笑他。没有朋友的小凯内心非常渴望能够融入班集体,也想用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他在学习上非常下功夫,但是成绩却始终没有进步。他平时的说话声音很小,走路也很拘谨,人多的地方都会贴着墙边走,怕别人关注到他。 问题: (1)请分析小凯自卑心理的成因。(4分) (2)如果你是小凯的老师,你会如何辅导他使他健康成长?(6分)
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1)小凯的自卑心理是受众多原因影响所致。具体包括环境的影响因素和个人的影响因素。 ①环境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是小凯缺乏自信的直接原因。小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及父母职业问题感到自己不如他人。父母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使得他学习成绩不好,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学校中的同学关系是影响其性格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凯不被群体接受,感觉自己与其他个体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②个人因素 小凯过分看重自己的缺点和不如他人的地方。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却又不能客观看待,时时耿耿于怀,反复计较,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从而形成自卑心理。消极的自我暗示,缺乏成功的体验也容易导致自卑。小凯在实践中缺乏成功的体验,其自尊心、自信心会被日益消蚀,而自卑心理也日益加重。 (2)面对小凯缺乏自信的表现,我如果是他的老师,我会采取以下措施: ①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 要注意不要轻率地评价小凯,尤其不要随意贬低他的能力或品质,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看到他的优点,对于小凯取得的成绩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小凯失败时,我会对他加以鼓励、引导,帮助他总结经验,树立起自信心。 ②找出自卑心理的深层原因 通过分析帮助小凯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让小凯自己领悟到,一个人之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拥有豁然开朗的心境,可以帮助自己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③正确认识自我 引导小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要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增强信心和勇气,从而克服自卑心理。 ④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帮助小凯勇敢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我要勇敢”等,这样会增加他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力量,逐渐将自卑丢在脑后。 ⑤从实践中锻炼自己 作为教师,应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凯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扩大他的活动范围,帮助他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周四材料分析】魏明(化名),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两岁起被人称为“神童”。他的“神迹”有: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某知名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母亲都不让魏明插手,每天早晨起来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明读高中的时候,母亲还亲自给他喂饭。然而读研究生时魏明还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2003年,魏明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失望至极。自此之后,她和儿子几乎不怎么交流了。 问题: (1)生活能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起点,一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经历哪几个关键的时期?(4分) (2)魏明从“神童”到“平庸”的成长经历,折射出哪些教育问题?(4分) (3)假如你是初中某班班主任,班上有一名和魏明具有相似情况的“神童”,你会如何对他开展教育?(4分)
答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即可)(1)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与指导调节的,有很大的依赖性。此时学生的独立性并未完全形成。 初中阶段:少年学生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确立目的、制订计划、支配自己的行动,但此时的学生还往往保留一定的依赖性和模仿性。 高中阶段:高中生确立行动目的后,比初中生有更强的独立性,也能更独立支配自己的行为。 大学阶段:从中学进入大学,伴随着学生生理逐渐成熟,反映在心理上,则增强了独立的倾向。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言行上渴望摆脱家长、老师的管束。同时他们远离父母和亲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处理,使他们的独立意识迅速增强,独立能力发展很快。但是,大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他们与社会接触很少,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社会经验欠缺,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恰当地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关系。而且学业、择业等方面也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安排。另外,他们经济上还不能独立,经济上必须依赖父母的供给,一时难以摆脱对家庭、老师的依赖。 (2)魏明从“神童”到“平庸”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以下教育问题: ①读书功利化 从以往的教育来看,中国学生以刻苦、勤奋和基础知识扎实而著称,但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足也不容回避。一头扎进书海中,以高考为终极目标,不闻窗外之事的现象数见不鲜。家长观念里的有好成绩、考好学校这样功利性的学习取向始终影响着学生,约束着教育改革。 ②学生自理能力差 我国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结果是让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缺乏。 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差 部分学生碰到困难时,不懂得与人协商、与人合作、请求别人的帮助等一些交往的技能,从而不能及时地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无法摆脱父母的羽翼,无法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机会,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无法克服困难,难以成为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现代人。 (3)如果我是班主任,在对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①天才儿童的学习进度已经够快了,从儿童的身心发展方面看,不宜要求他们学得更快。 ②学习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按部就班,由浅人深地进行。至于有些技艺才能(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运动等)可以学得早些、快些。 ③科学讲究全面的技巧及成熟的思想,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在幼年时期不可能就有成就,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 ④天才儿童不能仅仅专注学习他的特长科目,还要有广泛的知识。 ⑤天才儿童要注意体质和体格的锻炼,常与年龄相近的孩子一起活动。 ⑥天才从儿童时期起一直到有了成就之后,都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如不解脱,就会阻碍继续进步。 ⑦不要使儿童不健全地成长,在注意学术的同时,应注意他们的人格成长。
【周五材料分析】小刚是某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强。马上面临高考,当家长问他考什么学校和专业时,他总是躲躲闪闪,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由于他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实际上,他内心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未来在社会上承担什么角色。 (1)请根据“自我同一性”原理,解释小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请结合案例背景,指出教师应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
答:(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1)学生在青年期处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发展障碍者会产生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等问题。材料中,小刚在这一时期发展出现障碍,发生了自我同一性混乱,导致他内心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未来在社会上担任什么角色。 (2)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把小刚看成独立的发展中的人看待,而不应该将其看作一个孩子而什么都给出指令。应该进行诱导性的启发,了解其兴趣爱好,从而发展其特长并明确目标。 其次,尊重小刚的想法,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给予小刚鼓励,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再次,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让小刚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标,进一步确立他的理想。 最后,对小刚进行持续观察,在其改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出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或是进行计划调整。在完成计划后做好反思总结,以进行下一计划,直到小刚逐渐走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困境。